第391章 那拉氏、恭亲王、八大臣求月票)(1 / 2)

“太皇太后,皇上这次可是真的振作起来了.在西边取得了大捷,咱大清的国运又要回来了!”

那拉兰儿,也就那杨小弥穿着狐皮镶边的石青色紧身小袄再加一席石青色的通体长袍,搀扶着老太后布木布泰,在北京皇城西苑的水边亦步亦趋地走着。紧身的小袄把她的身段勒得凹凸有致,特别是那对大山,看着就让布木布泰讨厌恭亲王常宁则跟在两个女人身后,眼观鼻鼻观心,看也不看嫂子线条婀娜的背影,一副有德之王的模样。

布木布泰在得知顺治大和尚“成佛”后,本来挺好的身体,一下子就病倒了。得到这消息,孝顺孙媳妇那拉氏就和孝顺孙子恭亲王常宁一块儿从北边的开平返回了北京。两个人一起来给布木布泰尽孝.啥都挺好,就是他俩总是有说有笑,一看就是叔嫂情深!

不过布木布泰并不是因为那拉氏先伺候福全,后伺候康熙,现在又和常宁眉来眼去而不喜欢她的。相反,她还很欣赏那拉氏对付男人的手段。福全那傻小子不说了,康熙的嘴儿多挑?常宁的心思多沉?这三兄弟都觉得那拉氏好,那就已经说明问题了。这手段,比起老太后当年笼络多尔衮的手段,都不遑多让了。

当然了,那拉氏的个人条件太好!要是和当年的老太后换换,直接就能当上皇太极的皇后!

而让老太后真正不喜欢的,是那拉氏的血统和她所执行的重用汉人的政策!

所谓的那拉氏,其实就是糊弄祖制的,实际上谁都知道她姓杨,是朝鲜监国一等公杨起隆的亲妹子!更让布木布泰感到气愤的是她垂帘摄政之后,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汉员,将辅政八大臣中的汉人陈廷敬、熊赐履、于成龙、王熙当成了心腹,有什么事儿都先和他们商量。

更有甚者,她还让陈廷敬兼任户部汉尚书,熊赐履兼任吏部汉尚书,于成龙兼任工部汉尚书,王熙兼任刑部汉尚书——照理说,大清朝廷各部的汉尚书地位低于满尚书,并不掌握实权,但这四个汉尚书都是辅政大臣,当然就不一样了!

同时,她又以防备大明、大周为名,将八大臣中的满人都派去地方上任总督,其中康亲王杰书被派去当了山东总督,巴海被派去当了山西总督,明珠去当了辽东总督,赖塔去当了河南总督。

而且她的理由找得还挺好——保全!这是为了保全他们,别让他们步了鳌拜、苏克萨哈的后尘!再加上她对男人又特别有亲和感,她哥哥杨起隆又有银子还能从朝鲜国选美女.所以那四个满大人都很满意,全都说杨皇后好话。

至于大清朝最重要的地方官直隶总督则给了张勇那个瘫子——理由也很充分,自古就没有瘫子造反当皇上的!吴三桂之所以造反,是因为他不瘫啊,他要瘫了,也就反不了了!

上京开平府、北京顺天府的两个九门提督则都用了满洲老将,一个是朗坦,一个是朋春。但他们手下带着的兵,都是直隶汉人募兵——满洲老将带汉人募兵,互相牵制,这个没有问题吧?

而直接拱卫宫廷的侍卫亲军统领,则由恭亲王常宁兼管——由常宁看着他那个风情万种的嫂子,这个可以放心吧?

这么一番安排,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居然都觉得挺好,都说杨皇后垂帘摄政摄得好!

只有老太后布木布泰觉得不好.为此她没少给远在中亚的康熙打小报告说杨皇后的坏话!当然了,叔嫂友谊的事儿她不敢乱说,但是杨小弥疏远国族,重用汉臣的事儿,她肯定得添盐加醋地说!

可康熙的回复却让布木布泰感到非常无奈——大清“麻大帝”虽然也觉得杨小弥太重汉人而轻满洲了,但是杨小弥垂帘摄政的疗效的确很好!

康熙留给杨小弥和常宁的其实是一个烂摊子,说是“合众”,但实际上却是割据!朝廷真正能够控制的就是半个直隶,半个辽东再加山西大同府和漠南蒙古察哈尔八旗的地盘。而且这些地盘也管不好,吏治败坏,人心浮动,民生凋敝,地方豪强蠢蠢欲动。

也就是陈廷敬、熊赐履、于成龙、王熙这些能臣、权臣(其中陈廷敬、于成龙有自己的团练武装和地盘),同时又是比较有操守的廉吏的人,在得到杨皇后的鼎力支持后,才有能力有办法整顿眼下的局面。

另外,杨皇后把康熙留下的“造办处兵工厂”也管理得很好,不仅通过杨起隆聘请了不少“洋匠”,还打破身份内务府的“奴才圈”,从民间招募了许多铁匠学徒和火药学徒,还在张家口外开办了铁矿铁厂,又将原本的八旗军械厂都合并重组进了造办处工厂,还砍掉了除军械火药之外,所有其他的造不出或内务府产业,集中力量造军火,从而大幅提升了造办处兵工厂的产量和质量。

就冲这一点,康熙也不能说杨小弥不好了——他在前线打仗,粮食可以抢,军饷可以找奥朗则布要,军火却只能由后方供应。而且后院也绝对不能起火!

而杨小弥其实也知道老太太对自己不满,但是表面功夫却还是极好的,也从来不在给康熙的信里面说老太太的不是,也不会和小叔子常宁说这些。这装糊涂的功夫,也真是到家了。

老太太现在也知道康熙不会动杨小弥了,因为她也看出来了,如今没有人可以和杨小弥一样,把康熙的大后方都给摆平了。

她低低的咳嗽儿了一声,摆摆手,跟着他的常宁马上转过身向后面的太监宫女挥挥手,让他们全部退远了一些儿,不过他自己却没往后挪。

“常宁,”老太太又道,“你也玩去吧,我和你嫂有话要说。”

“嗻!”常宁瞧了眼自己的好嫂子,然后也躬身退远了一些儿。

“听说你哥来北京了?”老太太问。

“皇嬷嬷的消息可真灵通啊!”杨小弥笑道,“他昨儿才到。”

“是坐船从朝鲜过来的?”

“不是,是走陆路来的。”

“走陆路从来,那可远啊!得有两千五百里吧?”

“不是从朝鲜直接过来的,绕了点路。”

“绕路?往哪儿绕的?”

“往南京绕的。”杨小弥笑道,“我哥先去了趟南京,再从南京走陆路北上,一千八百里地,走了半个月就到了。”

“可他去南京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当然是去做贰臣了!”

布木布泰一听这话,回过头看了眼杨小弥,很有一点哭笑不得:“呦,你也不替他瞒着一点儿?”

“瞒什么呀,”杨小弥摇摇头,笑道,“他不就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儿?我那姐夫李中山也知道这一点,还封了我哥一个隋国公!”

“隋国公?那不是杨坚吗?李大头可够坏的!”布木布泰蹙着眉头。

杨小弥则笑吟吟道:“李大头不坏还有谁坏?那李大头还给我写了封亲笔信!”

“亲笔信?写的什么?”老太太打听道。

“写了他将来要北伐收复北京,还要收复大明辽东故土,还打算把西周再往西边驱赶一下.不过在这之后依旧可以南明、北清、西周三足鼎立。叫我不要担心日子过不下去!”

“哼!就没见过他这么嚣张的!”老太太怒道,“你打算怎么回他?”

杨小弥挺了挺胸,“我才不怕他呢!我打算在信里和他说,他要敢北来,那我就学萧燕燕,和他在黄河岸边大战一场!”

布木布泰瞅了瞅杨小弥,心说:你哪儿是萧燕燕?你明明是个杨玉环还和李大头在黄河岸边大战?你怕他不来还是怎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