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二十. 欧洲国家(2 / 2)

蒙哥马利虽然承认亚力克森男爵对英国人性格的评价很队,但却还是决定扳回一城:“男爵阁下。德国呢?我很想听听您对德国的公允评价。”

“啊,是的。”王维屹认真的点了点头:“欧洲其他国家人认为德国人勤奋、严谨、缺乏幽默感,而在我们失去了二十年前那场战争的胜利后,欧洲其他国家人也因此无情地戏弄和嘲笑德国人......还有一点非常奇怪。尽管德国是一个强国,但是欧洲其他大部分国家的人都不想学德语,德国的食物也不受待见......当然,德国人对他们西边邻国的喜爱远大于其邻国居民对他们的喜爱。但是他们瞧不起东方邻国,尤其是波兰......”

现在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并不能说什么。他们不得不承认亚力克森男爵对这些欧洲国家的评价并没有偏袒哪个,而刻意贬低哪个。

同时,王维屹对这些国家的评论,还让原本尴尬的气氛,现在变得活跃起来了,对欧洲国家的争论多了起来,德国将军和英国将军之间也开始出现了交流。

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王维屹在心里想道。

大约是里希特霍芬开始,把话题带到了中立国瑞士的身上,也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英德两国将领开始为了瑞士而争论不休。

王维屹等他们稍稍停顿的时候说道:“关于如实这个国家,其实非常奇怪。即使是德国人,也认为瑞士人极度的严谨死板。瑞士人与友好的和热情的这两个词完全没有关系,直白地讲,他们是粗鲁无礼的。要注意的是,讲法语的瑞士人和讲德语的瑞士人是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的。讲法语的瑞士人就是再版法国人,不过瑞士的食物没有法国那么乏味,对当局的态度也没有法国那么随便......讲德语的瑞士人跟德国人比是青出于蓝,他们比德国人理严肃、死板而古里古怪......但是说到他们的中立......”

王维屹沉默了下:“他们有足够的实力保持中立,注意,我说的是实力......瑞士多山,山地生活的艰辛使瑞士男子自古坚韧顽强。在中世纪,瑞士山民召之能来,来之能战,而且每每战胜。其后,瑞士军队因骁勇善战而成为其它国家争相结盟的对象,有了一段并不愉快的战争史。19世纪时,瑞士从过去的挫折中懂得了武装中立的道理,把全民皆兵制度发扬到极致。瑞士宪法规定,男孩子到了18岁,就必须到新兵学校报到,领到军服和步枪,从此开始了持枪史。20岁到4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按期义务服兵役,在此期间,枪一直伴随着他们......”

“无论是德国,还是英国,进攻瑞士,必将得不偿失。”蒙哥马利叹息了声:“即将德国装甲师开进瑞士,也不得不蒙受最沉重的损失......”

的确和蒙哥马利说的一样,任何国家企图占领瑞士,必然会付出惨痛代价。中立——是需要实力和本钱的!

非但有足够的实力,而且瑞士政府非常“聪明”,知道如何在战争中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宣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即使在德意志版图之外也是德国人,所以他们称瑞士人为“在瑞士的德国人”。民族主义者出版的地图上,更是把瑞士包括在第三帝国的版图之内。1941年7月中旬,瑞士情报机构的领导人瑞哥.梅森他得到情报说,希特勒在控制了整个西欧以后,已经打算进攻瑞士这个中立的小国了。他命令在德国的瑞士特工进行调查,反馈信息表明德军已经有六个师,其中有两个山地师已经部署在德瑞边界上,准备发动进攻。德国还炸毁了安内斯——拉瑞铁路,这是战争起来,瑞士反击的必经之路。

与此同时,德国就瑞士这么个弹丸之地,编写了一本85页的《瑞士军事手册》,如果希特勒不想攻打瑞士,他就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干这种事。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

德国不是没有准备攻打瑞士的表现,但是最后瑞士还是免遭战火,这又是什么原因?根据瑞士政府的解释,不受侵害的原因是因为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地位。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订的协议,但是瑞士中立的历史远不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就始终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瑞士对德国没有幻想。在欧洲最早行动起来反抗法西斯的国家竟然是这个小国。在法国宣战前41小时,瑞士在国内就召开了动员大会。挪威和丹麦沦陷之后,瑞士警察加大了排查的力度,荷兰和比利时被征服的消息传来以后,瑞士关闭了国境线,封锁了公路和铁路,并要求境内所有拥有枪支的外国人上缴武器。

就在德国向西反动闪电战前的几个月里,瑞士政府拨款,修建边界要塞,延长士兵的服役时间,招募新兵,在几天之内组织起了50多万的军队,虽然落后的军备还制约着这支军队,但是已经有不弱的反抗力量了。

法国沦陷后,瑞士总理皮莱.戈拉向德国示好,将军队裁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二。

瑞士人愤怒了,军方反对,他们表示要尽一切力量反抗德国可能到来的进攻。所以希特勒不会也不敢攻打这么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攻打希腊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了。

在和苏联交战前的一个月,希特勒不希望把军队消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