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希腊神话中,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死生父,
娶母为妻。弗洛伊德以此来描述性器期出现的儿子依恋母亲,害怕
父亲的情况。他认为男孩对母亲会发生爱恋,而对父亲怀有杀机;
为取得母亲的爱情而与父亲竞争,既潜意识地想取代父亲占有母
亲,同时又很现实地承认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从而压抑着对母
亲的性冲动,并在心理上以父亲自居,把对父亲的恨转为模仿父亲
的行为和态度,以此来博得母亲的爱。
这种恋母情结是儿童发展的,也是性心理和人格发展
的关键时刻。在通常情况下,男孩由于害怕父亲的惩罚阉割,
而产生阉割焦虑,并对此进行压抑,恋母情结便逐渐消失。弗洛伊
德的这种主张受到了新弗洛伊德学派的批评,认为恋母情结的理论
没有科学根据。弗洛伊德也承认许多人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情结,许
多儿子和父亲、女儿和母亲感情十分融洽,毫无敌意。但弗洛伊德
辩解道,前一种情况是由于恋母情结完全被压抑了,后一种情况是
同性恋的表现。
恋母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及
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
期。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恋母
情结的父母不是我们生理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意象,父母的形
象都是经过加工后保存在意识领域里的虚像,这个虚像总是集多种
优点于一身,具有超现实的完美性、崇高性,是现实个体的理想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主动对这些形象加以修改,使其符合不同
时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因此,有些人否认自己曾有过恋母情
结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人的恋母情结,只是一种隐性的对父
母亲的依赖,由于学习或成长的需要,他们逐渐会远离父母,与家
长的实际距离相差的越遥远,分离的时间越久远,他们对父母在心
理上依恋就越弱。孩子早期的思想在逐渐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不
断得到纠正,最终完全走出父母的怀抱,走上独立的道路,形成自
己的生活圈子和健康的性取向。恋母情结的普遍存在性是中西方文
学中屡次出现恋母行为的根源,同时也是人们在清醒认识自我成长
过程中,对心理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自觉思考。
母亲。她是第一个别人。她是在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后所遇见的第一个人,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先了解她的话,应该就能了解这个世界吧如果亚当说得没错,那么这样就能够帮助自己走出现在困惑的境地,走出阴影,重新回到其他人的身边。
那么自己想着母亲,母亲是否会出现呢
母亲果然出现了。舞台的灯光迅速变得明亮,夏娃出现在秀然的面前。愣了半晌之后,秀然才意识到对方并不是自己真正的母亲,但他想起海澜所说的,夏娃代表的是母亲这个群体,那么这样的话也没差,反正都是同一类人而他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他真正的生身母亲虽然确实是莉莉丝,但真正养育他的母亲却是夏娃。
夏娃看着他:“那么,你做出决定了吗”
“我不知道”秀然摇了摇头,“现在我只剩下两个选择了,要么你,要么银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