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皱眉道:“黄河水一淹,直鲁豫三省的农事可就更困难了。到了明年春荒的时候,怕是有好几百万人缺粮,杨秀清如果没有办法喂饱他的兵马,恐怕会有南下求食的想法。王上,咱们得早做准备才是。”
听左宗棠怎么一说,朱济世、罗泽南也皱起了眉头,杨秀清在“闹革命”的事儿上的确是天生奇才。不过一国之事不是一个“革命”就能包办的,特别是发展生产,维护民生的事情极不容易。直鲁豫三省本来就不是产粮大省,过去几百年中,京师的粮食供应都要依靠江南漕米,何况大战大荒之年?若是几百万人无粮,杨秀清又怎会坐以待毙?必然会向粮食富裕的南方地区用兵,虽然朱明的武力不弱,但是要防守的地区太多,战线太长。守住长江或许没有问题,两淮、江汉或许就要横遭兵祸了。
(注明:这个时代化肥还木有发明,华北平原已经开垦了有两三千年,土壤中的肥力耗尽,因而粮食亩产量很低。而满洲这样未开发的黑土地极为肥沃,不需要化肥也能达到较高的产量。)
“看来得接济一下北方的灾民了。”朱济世思索着道,“得派人往北京一趟,去和杨秀清会盟……咱们可以借粮给杨秀清。”
“不,不要借粮,可以和太平天国做买卖。”罗泽南摆摆手道,“若是借粮、送粮,杨秀清会以为我们怕了他,反而适得其反。咱们可以同杨秀清做个交易,用米粮交换北京城内和附近几个园子里的古董文玩。”
左宗棠点点头道:“这个法子倒不错,杨秀清和他的百万众就是蝗虫,得让他们在京师、直隶安顿下来,不能让他们南来。用粮食换古董的法子也不错,那帮流寇哪懂什么古董文物,好东西也给他们糟蹋了!另外还可以向杨秀清支付保护十三陵的费用,也都付给粮米。”
十三陵是明朝的皇陵,埋在那里的都是朱济世的列祖列宗,现在大明复兴了,当然得派人去照看祖宗陵寝了。这个是孝道,那帮酸儒最讲究这个。所以朱明即使为他们的死敌太平天国提供粮米,酸儒们也得拍手叫好。
事涉祖宗陵寝,朱大孝子哪敢怠慢,立即就遣吴春秋为使,乘坐快船北上,不到十日就抵达了杨秀清的天坛大营。
“用米粮换古董?你们朱家天子还真是会做买卖啊!”
杨秀清慵懒地靠在一张御座之上,用一只独目扫着下面跪着的吴春秋吴大侍郎。他是刚刚从前线督战回来,所以显得有些疲惫。北京之战已经打了快两个月了,现在外城已经基本被太平军控制,杨秀清的中军已经从圆明园搬到了天坛。不过清军的抵抗也非常激烈,在北京外城被铵油炸药崩开后,双方又展开了长达十一天的巷战,几乎将外城打成了白地。之后,清军又龟缩进了北京内城,继续依托高大城墙死守。
而随着天气转凉,南方过来的太平军老兄弟一下子都不大适应,还有不少人因为水土不服染病,军中士气有所低弱。不过更让杨秀清感到头疼的,却是军粮匮乏的问题。由于黄河泛滥,直鲁豫三省至少有几百万亩良田被淹,颗粒无收!而且就算没有遭灾的地盘上,也是大小豪强林立,想要这些豪强承认太平天国这个“正统”倒不困难,但是要他们剿粮食,只怕难如登天。不打破堡寨是搞不到几斤麦子的——其实这些堡寨自己也缺粮,交出手中仅有的口粮、种粮,也就意味着要挨饿了。
所以现在听说朱明肯用粮食交换太平军缴获的古董,杨秀清顿时来了精神:“好!既然朱家天子喜欢古董,本王给他就是……”他微微皱了下眉,好像在琢磨哪儿有古董,过了半晌才道:“对了,听说遵化和易县那里有很多宝贝,我让李秀成带兵与你同去。”
遵化?易县?那里有古董?吴春秋一愣,使劲儿想了想遵化和易县的位置,还是不明白那里怎么会有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