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皇家小和尚 第21节(1 / 2)

第21章

阿灵阿看一眼,挺乐呵——笑着抱过来小外甥给他轻轻地揉揉脸颊。

石溪道人和纳兰容若更是笑,别说小阿哥,就他们这两天也笑得脸酸。

容若笑着说道:“其中娴熟的表现手法,充溢在字里行间的夸张、幽默、滑稽与诙谐等等每个人都有体会。家庭生活,人的懒惰、吝啬、惧内、行贿……人生世相百态尽在其中——我最近也在研读。”

阿灵阿面对怀里小外甥的“乖巧”笑得直接:“风趣幽默。这书就是读起来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人人都喜欢很正常。”

哈哈哈,哈哈哈,石溪道人和容若又一起笑,实在是小阿哥这几天闹腾的,太欢乐。

三位老师一边聊天一边笑,一刻钟后,脸酸的保康在小舅舅的温柔按摩下终于可以说话,一副迫不及待的小样儿:“快乐大师有提议,我们要把这些笑话讲出来给人看。”

不等三位老师反应直接学着茶馆里说书人的表情姿态:“我昨儿个去一个亲戚家,我亲戚说,‘请先坐一下,我去还一个人的钱,马上就回来。’”

两条小眉毛一耸,暗示三位老师。

容若接得最快:“还钱?”

石溪道人和阿灵阿还没反应过来,就听保康接着说道:“还钱!我也纳闷儿啊,这位亲戚,家里可不穷啊。”

“可人都有不凑手的时候不是?我就喝着茶耐心等着。可你猜怎么着?”

容若“好奇”:“怎么着?”

保康摆出来一副特“一言难尽”的小样儿:“一盏茶的功夫,我那亲戚回来了。”

“我问他钱还完了,他说:‘我想了一下,那个人是个傻瓜,所以才会把钱借我。我要是还他,那我也是傻瓜了。’”

容若很配合地张大嘴巴,露出惊讶的模样。

保康接着吐糟:“你说我这亲戚怎么这样那?合计着人家好心借钱,他不光不还,他还骂人家‘傻瓜’——”

容若:“嗯。”

“大傻瓜。”

“没听过‘借钱的是大爷要钱的是孙子’这句话吗?”

保康对着纳兰老师露出楞眼、吃惊、呆傻……的小表情,小模样活灵活现。

石溪道人和阿灵阿再也忍不住,捧腹大笑。

路过的大小和尚喇嘛也哈哈哈大笑。

保康从小舅舅怀里站起来,一个江湖人走把式的抱拳朝四面八方做答谢,清脆的小嗓门里透着欢快:“谢谢诸位捧场。”

所有人一起,接着哈哈哈。

…………

相声,笑话,围脖痘印筷子手……古代也可以有。

保康在看完这几本前朝的书以后,和三位老师的感受当然不同。

原来古代也有段子手和段子书,原来古代的人,上至官老爷,下至街头草民,乃至阿猫阿狗……都有他们的故事。

原来国学和传统文化什么的,不光是上层精英和官僚的传奇故事,或者大讲道理,教你如何为人处世等等繁文缛节。

原来古人眼里市井之人的大小琐事,具有这般浓厚的生活味。

原来古人也可以这样,这么逗,这么幼稚,这么悠闲……

保康觉得觉得这个玩法非常好。

其他人也都觉得非常好。

好,那就玩起来!

乐起来!

本来就深受老百姓喜欢的,在天桥庙会上最引人发笑的“象声”,有了那么一点小变化,更为喜闻乐见,更为贴近百姓生活。

五台县的说书人一对一对的,根据文人们写好的各种段子,“说、学、逗、唱”摹拟口技加表情肢体语言等等,围观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笑得前仰后合,不到三天就风靡全五台县。

再随着跑商之人、礼佛之人、文人墨客……的宣扬和发扬,迅速风靡整个山西省已经挨边的河北省。

一路越过黄河,飞过太行山,西出雁门关,陕西、河南、塞外……各个地方的文人根据自己地方的文化编写不同的段子……

说书人激情四射,听书人哈哈哈,哈哈哈。

就是宫里的太皇太后、皇太后,妃嫔们,皇子们公主们,也都哈哈哈,哈哈哈,“哎吆哎吆”地捧肚子大笑。

往日咿咿呀呀唱大戏的漱芳斋大戏台,红色的布幔徐徐拉开,两个身穿青色长袍的说书人上台。

甲老是动脖子,很难受的样子。

乙:您这脖子是怎么了?

甲:嗨,别提了,烫着了!

乙:呦,怎么搞的?

甲:这不是昨天吃糖饼给闹的嘛!

乙:嘿!我就纳了闷了!吃糖饼烫嘴烫手我知道,怎么能把脖子烫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