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停下脚步,转了方向,朝另一条街走去。
这时辰谢府已经照例下了门禁,檐下琉璃灯盏在风雨中流转,谢府侍卫正要关合侧门,忽然从尚未完全合上的门缝中看见了一张熟悉的脸,侍卫停下手中的动作,往外看去,“李典簿?”李稚却仿佛没有听见他的声音,抬头望着高悬的门楣,雨水折射出晶莹的夜光,连带着他那张辨不清神情的面庞也在尘光中微微发亮。
朱雀台案时,谢珩十二岁,谢灵玉二十四岁,前者与祖父隐居在邺河不闻世事,后者则同样是这场政治血案的牺牲品,永远失去了自己深爱的丈夫,毅然与谢府决裂。朱雀台案后,谢珩离开邺河,来到盛京,不久谢府两代权力更迭,谢珩与父亲政见不合,上位之后特赦了季少龄,安抚西北边境,用了十余年才慢慢抚平王朝流血的创伤。这些都是可以轻易查到的事情。
李稚此刻莫名觉得,这一切或许真的是造化弄人。被读书人视为信仰的簪缨门庭背地里屠杀忠良,而人人得而诛之的疯子却真正为王朝鞠躬尽瘁。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君子论迹不论心,然而对许多人而言,真相早已经无迹可寻,他如今才明白谢珩说完谢灵玉的故事后为何无言沉默,扪心自问,生者究竟要何以告慰亡灵?
雨水落在他的脸上,脚下有流水声慢慢涌动。
李稚悄无声息地站了很久,连身后的街道上传来动静也没察觉,直到他想要转身离开,一回头却对上了一双眼睛,他不禁一个愣神。
马车停靠在溅落着雨水的长街上,侍卫们肃静无声,裴鹤单手撑着竹伞立在雨中,徐立春懒得打伞,便站在他的伞下,谢玦从马车中翻身下来,落地时拍了下打乱的衣襟,而在所有人的最前方,一个人正静静地站着,金青色的圆领衫映着雨雾的光,一双黑色的眼睛注视着他。
李稚好半天没能说话,直到徐立春笑了声,“喊他名字听不见,这会儿连眼睛也看不见了,三更半夜的站门口发什么呆呢?”
谢珩问他道:“怎么一个人站在雨中?”
李稚像是才找回了自己的声音,“我……大人您提前回来了?”
“听闻氐人使团抵京,提前结束了行程回京看看。”
谢珩见李稚这副浑身上下被雨淋透的模样,又抬起眼看向他的脸,李稚解释道:“我出门忘了带伞。”
谢珩道:“进去说吧。”
李稚看着谢珩手中的竹伞移到了自己头顶,他莫名脚下生了根似的,一时竟是难以挪迈,也说不出话来。
谢珩见他站着不动,抬手轻轻放在了他的后背上,“走吧。”李稚这才跟着他一起往谢府中走,怕被发现异样,一直没怎么看向谢珩,好在雨夜昏暗掩去了他的神情。
隐山居中,细雨如织,乌木长廊下一地的昏暗水光,按季节算,如今临近开春了,夜间没有多少寒意,下起雨来到处清清幽幽,纱笼似的屋子中亮起了灯。
谢珩对李稚道:“把湿衣服换了吧,别着凉了。”
李稚没多说什么,转身去换衣裳,谢珩自然能看出来李稚有些心神不宁,看来近日盛京确实发生了不少事情。等李稚换好干净的衣服出来,徐立春已经派人将文书送过来了,四只清漆匣盒整齐地叠放在案上,最上面的一只揭开了匣盖,谢珩显然还没来得及翻阅,李稚的视线在案上扫过一圈,重新回过头看向书架前的谢珩。
谢珩一路车旅劳顿,深夜才抵家,满身风尘疲倦,他没有立刻翻阅堆积成山的公文,而是读着西北送来的书信,潮湿的外套被解下放在一旁的熏笼旁。李稚停下脚步,隔着山水屏风注视着那道熟悉的背影,心忽然难以控制地抽搐了下。
谢珩听见了脚步声,但一直没听见李稚说话,视线忽然停落在了侧前方的轩窗上,上面映出了两个人的影子,李稚站在他身后,慢慢朝他伸出右手,又在快要碰到时停住,一点点攥紧了,收回去,谢珩等了一会儿,李稚依旧站在原地没出声,他将手中只读了一半的书信收了,回过身去望着李稚。
李稚立刻松开了袖中攥着的手,“大人。”
谢珩注视着他,“今天怎么了,一个人站在门口?”
“没有,是我正好路过谢府,多站了会儿走神了。”
“听闻广阳王世子不久前入京,在国公府夜宴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你见过他了?”
李稚听他忽然提及赵慎,下意识心一紧,脸上却没有表露出来,点了下头,“嗯。”
谢珩示意李稚在案前坐下,“我倒确实没想到他会在此时回京,没出事吧?”
李稚道:“没有。”
谢珩打量了李稚一圈,他此次将宁州的祭祖事宜全权交给谢照,自己先行回到盛京,一来是因为氐人出使梁朝,二来是听闻赵慎忽然入京,后者的消息实际上还早到些,当时他心中就想到了李稚,他并不觉得赵慎真会拿李稚如何,那位广阳王世子行事我行我素却并不是真的疯癫,不过想了想,他还是先行回京了,见李稚一直望着自己,安慰他道:“没事了。”
李稚一时说不出话来。
李稚沉默半晌,忽然抬起头想要说话,却发现面前摆了一只巴掌大的金青色锦匣,他没了声音,看向谢珩。
谢珩道:“从宁州带回来的礼物,这份是你的,拿着吧。”
李稚伸出手将匣盖打开,烛光灿照下,匣中静静躺着一块羊脂白玉佩,通体烟色,正面没有纹饰,背面掩靠在白绒中,玉是旧的,系着崭新的雪穗流苏,李稚不懂鉴赏玉器,但看那温润光泽就知道这玉绝对价值不菲,他看了半晌,啪一声将匣盖重新合上了。
“大人,我有件事想要同你商量。”
“是什么?”
李稚突然起身对着谢珩行礼,“大人,我想搬出谢府。”
谢珩昏星似的眼睛注视着他,“为何?”
“这阵子我仔细考虑过了,过去是我年少不明事理,将许多事情看得太过简单轻易,口出狂言令人发笑,我与大人性情并无相合之处,身份更是天壤之别,如逐镜花水月,一时意乱情迷,清醒过后悔恨不已,或许我真的没有想明白何所谓情爱,”李稚道:“我不想继续下去了。”
谢珩静静地看着他,“好。”
李稚闻声却是一愣,过了片刻后才道:“多谢大人。”
谢珩并没有多说什么,反倒是李稚有些没想到的样子,一时竟是不知道接下去该做什么,又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才道:“大人,那我先行告退了。”
谢珩点了头。
李稚转过身往外走,却又在屏风处停住脚步,定了心神,他回过身对着谢珩沉声道:“大人,自我入京以来,您对我多有提携照拂,数次施以援手,这份恩情我铭记于心,没齿难忘。”
谢珩看向他,“早点回去休息吧,你累了。”
李稚重新攥紧了袖中的手,大约没想过事情会如此轻易,一时说不上来心中究竟是如释重负还是痛苦,万千思绪难以言表,终于他对着谢珩最后行了一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谢珩看着那道背影转过山水屏风消失在门外,脚步声也随之远去,如镜的长案上,那只盛放着白玉的锦匣仍是静静地摆放在原来的位置,谢珩收回了视线。
今晚谢府门口相当热闹,听闻谢珩抵京,三省不少官员立刻登门拜访,连正值深更半夜都顾不上,均是一副有要事相商的模样,徐立春忙碌了大半个晚上,收下拜帖,再将人一一劝回去,面对老国公卞蔺时,他多说了一句,“盛京这些日子的情景,谢中书已经知晓了。”卞蔺闻声欲言又止,最终仍是先行坐马车回去了。
而后徐立春来到隐山居,谢珩正负手立在窗前剪着烛芯,夜已经很深了,檐下雨水点点滴滴。
“大公子。”徐立春刚说了一句,视线不经意间扫过长案,看见了一件令他深感意外的物什,忽然没了声音。
梁朝的世家大族十分推崇玉器,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一说,世家公子行坐之间,腰间佩玉叮当作响,被视作一等风流,也正因为如此,在梁朝,但凡祖上有点名望的高门,家中都收藏有许多珍贵玉器,用来彰显家族底蕴,谢珩的祖父谢晁生前别无所好,却唯独嗜好两样东西,茶与美玉,尤其是后者,连孙子孙女的这名字都源自于此。
此次远赴宁州祭祖,谢家人重新收拾整理谢晁的遗物,新翻找出一对羊脂玉佩,这是谢家世代传下来的老玉,产自故乡晋中西陵,伴着谢家先祖在南北颠沛流离了数百年,对谢家人而言,这对玉价值连城,老人家生前把玉仔仔细细地擦拭干净,裹了雪绒放在金乌木匣中,留待谢珩大婚时作为赠礼,可惜最终也没有机会送出去,谢珩拿到那对玉佩后,在祠堂中静静坐看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