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1 / 2)

星期四早上。

谢箐吃早饭时收到一个陌生的传呼:周六和你哥爬山,去不去?柴。

谢箐不明白,柴煜明明喜欢谢筠,怎么突然对她感兴趣了呢?

她思考再三,到底没回这通电话——如果想彻底远离主剧情,就必须和主要角色断个干净。

下午,黎可和李骥又把谢箐找了去。

黎可指了指桌面上的打印纸,“我们把前期拿到的全部资料整合了一下。老城区人口密集,以年龄和夏利车为筛选条件,找出来一百多个。”

李骥摊了摊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忒多,你帮我们参谋参谋。”

“好,我看看。”谢箐翻开打印纸,“结合了其他同事对沿江一带的排查吗?”

黎可道:“画一个五角星的是在沿江一带跑出租的,两个五角星的是我俩各自的怀疑对象,三个是共同怀疑对象。但考虑到凶手狡猾,他未必真的是出租车司机,所以箐箐别怕麻烦,不要被我们影响了,先过一遍整体。”

“行。”谢箐低下头,一个一个看了起来。

表格有四页,登记着司机的名字、性别、出生年月、学历、婚否、住址、车牌号、车型、联系电话、紧急联系人等情况。

最后一页是刑警的摸排结果,出租车司机的活动范围,以及其他司机对该司机的评价等。

资料看似详细,但靠这些猜犯人,难度着实大了。

谢箐思考良久,决定先从学历入手。

她认为,凶手懂法,道德标准较高,所以才对被害人下手,他对自身要求也可能比较高。

他在作案频次上比较克制,在被害人的选择上动了脑筋,作案过程谨慎、有耐心,出手果断,抛尸地选择完美,这都说明其比较有头脑。

学历可能不会太低。

所以,小学和初中文化可以排除了。

其次是紧急联系人。

凶手性格偏激,嫉恶如仇,可能在幼小时被欺负过,或者父母无能,或者父母缺失——凶手也可能是正常家庭出身,但既然是筛选,当然要选最可能发生犯罪的家庭背景。

那么,紧急联系人一栏留父母亲的就可以排除了。

再结合一下其他刑警摸排到的状况,谢箐圈定了七个名字。

她拿来铅笔,在每个名字下画上一道横线。

黎可立刻凑了过来,“诶,你选的和我选的有重合……和及格的也有,但我俩共同的你却没有了。”

李骥也道:“你是怎么选的?”

谢箐四下看看,三个负责黄琦案的老刑警也在,便“嘘”了一声,“我瞎琢磨的,你们怎么选的?”

黎可和李骥对视一眼。

黎可道:“结合家庭情况,其他司机的描述,我们还在交警队看到司机的一寸照片了,虽然不大好,但的确有以貌取人的意思。”

李骥点点头,“谁都可能是犯人,谁都可能不是犯人,线索不足,我们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黎可问:“你呢,你是怎么选的?”

谢箐有些犹豫,她在选择时掺杂了少量心理侧写的成分,并不十分科学,也不算十分严谨,不一定对,搞不好还会引出无数争辩。

她说道:“我胡乱选的,不说也罢。”

李骥疑道:“你看了这么久,总不是点兵点将吧。”

“不出去排查,点什么兵,点什么将呢。”黄振义进了办公室,一脸严肃,“一晃儿一个星期又过去了,连个重点怀疑对象都没有,你们几个还好搁这儿意思点兵点将?”

几个老刑警夹上手包,灰溜溜出去了。

黎可胀红了脸,辩解道:“黄大队,我们刚从交警队回来,正在研究怎么缩小目标。”

“哦。”黄大队脸上重新有了笑模样,“原来如此,年轻人知道动脑子是好事。怎么样,研究出来了吗?”

谢箐:“……”这脸变得可够快的哈。

第10章走访

李骥看向谢箐,谢箐抬了抬下巴,暗示他自己说。

黎可直肠直肚地开了口,“大队长,我们三个搞出三份名单,但依据都不怎么可靠。”

黄大队道:“好,都说说,我也学习学习。”

黎可把a4纸拿在手里,指着一个标着两颗星的名字,“此人经常在望江小区一带蹲活,偶尔也去青江公园一带,35岁,年纪符合连环杀人案的凶手特征,有几个司机说,此人脾气差,点火就着。我觉得他不一定杀人,但可以重点问一问。”

黄振义抹了把下巴,“很好,李骥你怎么说。”

李骥参加工作一年多,比黎可圆滑多了,“大队长,我就根据杜哥、刘哥他们的分析选了几个我觉得可疑的。黎可选的这个我也选了,主要是老城区那桩案子给的灵感,凶手脾气暴躁,所以才捅了死者那么多刀。”

他给黎可的说法做了补充。

“也挺好。”黄振义笑眯眯的,“小谢呢?”

谢箐心里一梗,俩二货说得这么敷衍,让她怎么说,碾压式陈述?

那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