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的衣服衬托着这个人,在古墓里犹如一个幽灵。第139章第三进墓室敲击两边的青铜编钟,并不是单纯的敲击,小天师一身飘飘欲仙的白衣,敲击起青铜编钟的同时,还要跳舞。是一种优雅的像是花蝴蝶一样的舞步。看起来轻飘飘的,像是下一刻就要飞走了一样。这是独孤浩炎第一次发现,小天师竟然还多才多艺哎!而且跳得好好看,那种韵味,一般人跳不出来。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天保定尔,俾尔戬谷。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小天师一边击打青铜编钟奏乐,一边念念有词,第一遍的时候,人人都听懂了他念叨的是什么。导师,这是《诗经·小雅·天保》啊?陈长庚咽了咽口水:这是大臣祝颂君主的诗,表达了作为周宣王的抚养人、老师兼臣子的召伯虎对新王的热情鼓励及殷切期望,即期望周宣王登位后能励精图治,完成中兴大业,重振先祖雄风;同时也表现了召伯虎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政治理想。你说的没错,但是还有一点没注意到。王一水教授小声的道:全诗六章,每章六句。此诗一个奇妙之处,就是大量使用新奇的比喻,尤其是连用九个如字: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和如松柏之茂用来歌颂和祝福君主,而且里面有多少是后人常用的词句?这寿比南山?方新涵在一边补充:万寿无疆?正在讨论呢,小天师念叨结束了,却没有停止击打奏乐,而是换了一个语调。念的东西像是青蛙在叫,又像是蝉鸣,叽叽咕咕的没人听得懂。但是配上奏乐,像是另一个世界才会有的声音。众人吃惊之余,连小声说话都不敢了。那种韵律非常的奇怪,跟一开始的不同,一开始起码听起来还像是个人间的乐曲,只是很古典的那种,但是后来就不同了。后来的韵律更像是窃窃私语,但是你细细的倾听,却发现自己听不清楚了。最开始还能听清楚的,现在却听不明白了,结果过了一会,他们连冥乐都听不见了!明明看到小天师敲打青铜编钟,也明明知道是发出了声音,但是为什么,听不见了呢?就在这个时候,对面的玉石碑动了。众人都有些吃惊,尤其是独孤浩炎,他一直以为演奏了冥乐之后,第一个动弹的应该是第三进的石门才对。可是,第一个动的是类似屏风、石壁一样存在的玉石碑。玉石碑竟然下沉了。同时,因为它下沉了,倒是将后面的石门彻底的暴露了出来,不再是被遮掩的存在。在玉石碑彻底沉没了踪迹之后,石门竟然缓缓的打开了,道淼依然没有停下冥乐的演奏,哼唱也没有停下。一直到石门彻底的打开。他才深唿吸一口气,结束了冥乐的演奏。王一水教授他们眼巴巴的看着他,他不发话,没人敢进去。行了,进去吧。小天师抹了把汗水:都当心一些,缓缓的进去,空气一定要放好了再开始考古干活。知道了!这次他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才将里头的空气都排放换干净,因为越来越往里了,这排放空气的管道也是越来越长。等到小天师都跟独孤大少吃过了中午饭,才再次下来。第三进墓室还没有人动手,他们只是在门口排放空气而已。小天师是第一个迈入第三进墓室的人,第二个人是独孤浩炎。哇哦!独孤浩炎惊叹了一声。王一水教授他们随之进来,立了冷光灯照明,看向里头,也惊讶的张大了嘴巴。这第三进墓室同样,跟第一进、第二进的规格相同。只不过,这次的台子上,是摆放了十二个石头制品。两边的空地上,摆满了东西。东边整整齐齐的摆着九个大鼎,每一个大鼎里,都有不少的东西,因为蒙着灰尘,不知道里头都是什么。西边则是摆着八个青铜簋,里头也盛满了东西。
剩下的地方,也摆满了各种青铜器。鼎、鬲、簋、觚、爵、甗、觯、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天子驾六,九鼎八簋。王一水教授看着那些青铜器,整个人感觉都要升华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玉器、陶器、石器以及少量的金器等等。另外,在墓壁上,还有那个时期的壁画!比起前两个墓室以及侧墓室的陪葬品,又是妃子又是敌人的,这里的陪葬品简直是丰富。随便一个东西拿出去,都是国宝,国宝啊!同时,在尽头,是一个石头打造而成的宝座。这个宝座长三米,宽两米,高三米。用的是一整块的伽马思玉,也就是深绿色的玉石打磨而成,这宝座上放了十八个金器,宝座下面的桌子同样是玉石打造,上面摆满了各种宝物。但是桌子上摆放的东西,都是玉雕的!在没有清理干净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玉,但是能放在天子墓里的东西,肯定差不到哪里去。而台子上的石头制品,它们每一个都有石磨大小粗细,像是一个立起来的石鼓,上面及周边都密密麻麻雕刻着蝇头大小的文字。上面的文字书写方式也很奇特。跟前面石碑的文字不同,这上面的文字更像是阴鼎上镌刻的殇文。清理,清理,清理灰尘!王一水教授几乎是大着舌头说话了。其他人早就忍不住,开始动了起来。只是,王一水教授第一个让人清理的,竟然是台子上的石头制品。周朝的周礼条款繁多,文献记载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周礼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渗透到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之中。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小天师念叨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这是周礼的说法啊?王一水教授扶了扶眼镜:一般认为,周礼包括了周代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如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畿服制度、爵谥制度和礼乐制度等等。由于有关记载夏礼和殷礼具体内容的书篇散失,夏商之礼绝灭,所以周礼就成为我国现存于世的奴隶制国家法典,仅有的参考物。不错,这是周礼的记述。小天师点头。这些石鼓,都将是我们最珍贵的考古依据!王一水教授兴奋的看着那些石鼓:好,好,好!这不叫石鼓。小天师却冷不丁开了口:它的名字叫做石擎,在商周之前,它一直是用来作为记录国君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的工具,说通俗点,也就是当时国君的专用记事本,因为兽皮跟丝帛都有人用,唯有这千年万载不变的石头,才能记录下永恒,不管什么时候,它都不会自己坏掉,除非有人故意损坏,兽皮可以烂掉,丝帛也能化为飞灰,唯有石头是最结实的材料。直到西周末年,西周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死骊山,东周平王即位后,观看了记录幽王生平琐事的石擎,在上面看到了周幽王一生的功过是非,觉得幽王所做有辱大周姬氏王族的声望,于是下令销毁所有的石擎,此后就再没有石擎流传下来。也是那个时候,人们改用竹简书写记录,并且因为刻录竹简,可比打造石擎要方便快捷许多,故而后来竹简就流行了起来,春秋战国时期,都是竹简,石擎再不见记载。小天师告诉他们:还有,这上面的文字并非商文,而是殇文,也就是所谓的鬼文。在官方的说法叫殇文。众人纷纷惊叹不已:原来如此!怪不得我不认识呢!我还觉得是我才疏学浅呢!还是张先生有见识。众人对于小天师,从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现在的各种相信,是因为他们觉得张道淼的见识并不比他们这些考古的人员少。甚至比他们还要多许多冷僻的知识点。众人对石擎可是相当的珍惜,小刷子将石擎上的灰尘都扫尽,露出了真容,因为这东西很大,他们也搬不动,决定暂时留在这里不动弹,但是拍了照片留底。除此之外,还有好多陪葬品。大到一人多高的巨大青铜鼎,小到一个只有三只脚的青铜爵。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而且因为这是天子所用的东西,陪葬之物,各个或大气,或精致,或刻有铭文,这些铭文,记录着那段被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故事。原来这就是石擎。王一水教授很是感慨:以前只是听说过而已,没见过实物,但是有记载说石擎就是石鼓,没想到是这个样子的。是啊,就是这样的。小天师看了看尽头:那上面的是王座?是王座,你不知道,王座前面的桌子上,摆放的竟然都是玉石制品,是那种羊脂玉啊,还有还有,桌面上有刻的东西,你去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王一水教授拉着小天师往上走,还跟他比比划划:我们都不认识,还有啊,两边的墓壁上竟然都是壁画,你猜画的是什么?这还用猜?小天师扫了一眼:无非是神仙下凡,迎接周天子上天的事情,再有就是这位康王在位其间,各种事迹,什么成康之治、分赐宝器、讨伐鬼方的,都是老一套。等等,分赐宝器?什么分赐宝器?王一水教授拉住了小天师:你这是从哪儿说起的?此事他怎么不知道?你不知道?小天师瞪大了眼睛:还考古学教授呢,这都不知道啊?第140章还有第四进我该知道什么?王一水教授很是不服气:你给我说清楚。不说清楚他是不会撒手的。当时,楚国国君熊绎与鲁国国君伯禽、卫国国君卫康伯、晋国国君晋侯燮、齐国国君齐丁公一起辅佐周康王。由于齐、晋、鲁、卫四国与周康王亲缘较近,因此都得到周康王赐予宝器,而楚国与周康王无亲缘关系,所以没有得赐宝器。小天师道:当时赐予的宝器是什么,没人知道,但是据说都是好东西!等等,这一段不对吧?王一水教授皱眉:不是说,是周成王时期的事情吗?不是,是周康王时期。小天师道:《史记》上的那一段有错误。王一水教授倒吸一口凉气:你连这么久远的事情都知道?可有什么事实依据?这有什么?小天师乐了:在道教建立之前,中原大地流行的是修士,什么是修士呢?就是修炼有成的士人,这种士分为方士和术士,方士顾名思义,就是以采药、炼丹、治病为主的士;术士是以幻术、技法等等本身的能力为基础的人。这是道教的前身,后来两种合二为一,变成了道教,道教发展起来,延绵千百载,不是没有道理的,从上古时期传下来的东西,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那些西式化的东西都是一时瑜亮,并不足为据。其实小天师对于西方的一些什么前卫的时尚,并不感兴趣。这倒是,周朝是第一个定制了礼仪的朝代。王一水教授道:而且定下的范围很广。定下的基调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且在奴隶主贵族内部也是等级森严,制度严密。周代的礼乐制度详细地规定了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不同的待遇,涉及政治、军事、文化、个人生活,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大者国之大事,如都城建设、军队编制等,小者个人生活用品,如服饰、乘舆等,通通纳入人礼的范畴。可以说,是古代封建时代,各种规矩的奠基。以至于多少年之后,依然有不少人在研究,或者是遵循这一规定。虽然说起来有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这是事实。就算是到了现代,也有一些痕迹留下。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到了主墓室王座的桌子那里,桌子上的东西,果然都是玉石打造而成。但是比起青铜的大气,这玉石的东西,看起来精致小巧,造型却是当时的餐具。另外,桌面上竟然密密麻麻的刻满了字迹。不过用的是殇文,王一水教授不认识殇文,最近正在努力的学习当中。看出来什么了?王一水教授问小天师。这是《康王诰》啊!小天师有点震惊。这是《康王诰》?王一水教授看了半天,还是一个字都不认识。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小天师指着石桌上的字迹,一个一个的告诉王一水教授,这都是什么: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旁边,方新涵端着个录像机,一直在拍摄。记录下了所有的文字,以及小天师翻译过来的说法。《祭船科文》里有阳间帝主、天符天命、都天总管、金容元帅、康王诰、瘟司主宰、法令神王、叱船变法、噉船歌、断绝咒、邪神鬼贼尽回头、送玄文以及扬州歌。小天师道:乃是李俊所着的《山薰录》之一,只可惜全书已经了无踪迹,后来听说他们家传下来的只有一本,是同治三年时候的手抄本,其余的都不见了。没想到会在这里看到周朝时期的《康王之诰》,真正的原版!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