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倒还挺纳闷:“你说那赖嬷嬷得了贾府那么多好处,怎么贾府也不生气?谁都能想到她家建的庭院单单靠赖嬷嬷和她丈夫做奴仆时攒下的份例银子可是不够。”
黛玉在心里叹了一口气,事关贾府长辈,俗话说子不言父之过,外祖母对自己又非常疼爱,因而自己不能议论什么,可是自己心里又何尝不替外祖母担忧?
她寻了个时机,将此事跟林如海讲了,问父亲:“爹爹,你可否跟外祖母说明此事?让外祖母防备些?不然好好一个府邸都掏空了。”
林如海先是表扬了她对外祖母孝心:“你这般孝顺外祖母,若是你母亲得知,总还有些安慰。可贾府如今糜烂,已经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赖嬷嬷导致,贸然跟你外祖母提起此事,她会生气我们插手贾家事务。”
“再说,赖嬷嬷捞钱,你外祖母能不知道吗?她前前后后掌家那么多年,赖嬷嬷就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当家者自然要让自己身边的人得些好处,这样才能驱动更多的人奋力为她卖命,便是官场上也是这样的道理。”
黛玉聪颖,一听就通:“原来查赖嬷嬷就是打外祖母的脸。”
林如海微笑:“大家子的世仆多半比外面的平民人家尊贵些,这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须知他们也付出了代价,有朝一日大家族出事,依附于他们的人家也要遭殃,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这样的道理。”
林黛玉这才明白过来,她仔细回想书中所说,贾府被抄家后奴仆尽数被发卖,赖家虽未提及,却也可想而知不得善终。
因为外面的豪门大户都盯着呢,贾家得势时候你占着这官位没有人说什么,贾家落败了你还能落个清净?
再说钱财,也难保能守住。在这个世界,最珍贵的不是金钱而是权势,有了权势便有了钱财,可有了钱财没有权利,那就只能是权贵们眼中一块大肥肉。
林如海借此机会请来家里几位老人,都是伺候过老太太他们的,这些老人经验丰富,见识过不少风风雨雨,让她们给黛玉讲一讲自己见过的家族沉浮,希望她能从中学些持家之道。
黛玉学习的很认真,两位嬷嬷也从旁提点了不少。一眨眼过了大半年,林如海在江南将几家盐商连根拔起,终于将他们的老巢一网打尽,天子大悦,特招他奉旨入京述职。
黛玉不放心爹爹独身上路,便执意要跟随,林如海也想照看女儿,是以便带着一起往京师去了。
此番前往京师与上次截然不同,上次黛玉孤身上路,一路上惦记父亲,等到进了夸夸群得知了真相后,又开始担忧未来。
此番她进京,跟着爹的依仗,自己又三番两次救了爹爹性命,因而只当自己是出来游玩散心,格外的有兴致。
晴雯在旁边嘀嘀咕咕,不断记录从扬州到京师各种船的时间耗用,还测算不同船的船速,中间差点误上了别人的船。
雪凤笑话她痴傻了,晴雯振振有词:“我们家接了无数帐幔帘子的订单,以后肯定会在京师扬名,那货物运输会更加频繁,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跟着送节礼的船捎带手,只怕要专门送货,往来泼费极大。”
借着各家营造省亲别墅的机会晴雯大赚了一笔,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贾家明面上好像从林家拿了资助,实际上林家又从别的地方狠狠赚了回来。
因为黛玉谨慎,对外出售的货商皆找人扮演,且分成天南海北好多拨,外人看来只以为是不同的客商,断断想不到这背后都是林家一家。
贾家仅仅靠着那点石材远远不够,因而还要去市场上采买,黛玉早就嘱咐下去,隐瞒真实身份,不跟任何人家攀亲,因而贾家也被林家收割了一番。
想到这个,晴雯就想偷笑,林妹妹没有拦住父亲给贾府送东西,但还是用自己的方法狠狠教训了贾府。
再说起帐幔帘子,果然如晴雯所料,那些人家都急缺这些,晴雯便在那时候让忆江南的掌柜的拿着名帖挨家挨户去营销。
那些贵门一瞧是林家,就想着先去瞧一瞧,一瞧各色绸绫大小幔子果然物美价廉,因而有部分人家就此下定购买。
有的人家是直接坐了船去苏杭采购,黛玉让掌柜的多挑些苏杭的布料样品,直接送到达官贵人府上由他们挑选,选好了样品再从江南直接运过来。
这一来一去省事很多,是以很多人家都选用了这种方式,忆江南也在京城打出了名气。
晴雯再让掌柜的在店里宣传,将谁家选了什么布匹都标注好,凡是来了店里的客人,一看店中最显眼的位置,赫然挂着展示的布匹:
譬如一架蟒洒堆,旁边有纸牌标注“周贵妃家省亲别墅茆堂帘子所用”;
一挂五彩线络盘花帘,旁边又纸牌标注“德妃家省亲别墅清厦窗幔所用”;
一架刻丝弹墨幔子并猩猩毡帘,旁边又纸牌标注“良妃家省亲别墅卷棚毡帘所用”;
凡此种种,都有迹可循,让前来购买的顾客惊叹不已。
这也是黛玉和晴雯商量好的,忆江南主要做的是中等富户和中小官僚的生意,这些人薄有些家底,又有机会见识到京中豪奢人家的做派,自然自己也心向往之,奈何那些东西都太昂贵。
这时候忆江南的产品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绸缎样子时新、材质又是中间价位。自然能博得他们喜欢。
晴雯在心里吐槽,这就是现代所谓的轻奢定位,专门收割中产韭菜。
晴雯自己就从来不买任何标注了“轻奢”的产品,即使还是在一穷二白时期,她也从来不糊弄自己。
倒不是她多有逼格,而是她知道自己真实的欲望和消费习惯。
喜欢的是A,那么她就算买多少小a来代替,心中还是想要A并且最后还会买A,算下来自己花了很多个a加A的钱,还不如咬咬牙直接买A,倒还能省省钱。
不提晴雯自己的“省钱”歪理,世界上总有不少中产喜欢轻奢,那么忆江南就有存在的道理。
各家省亲别墅的供货商让忆江南颇有竞争力,那些中等家庭本就向往富贵阶层,踏入店中瞧见同款,再一看价格并不是很贵,自然爽快购买。
就这样忆江南的货物销量极好,也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达成了“能买到和豪门一样商品”的印象,那么以后的路就好走的多。
转眼船至京师,岸边早就候着林府的管家和仆从。
林家在京师有一座宅子,因着林如海父女要入京,黛玉就特特派了管家和仆从先行前往,将宅子洒扫干净后摆放花卉果品,这样他们入住时也会有些许人气。
黛玉一开始知道自己家在京师有宅子时颇为惊讶。她向来不知道这个,以为自己家只在扬州有产业:“咱家居然在京师也有府邸?”
第49章杏子井林家住大宅卖花木贩子没口夸
林如海抚须笑道:“那是自然,不然当年你爹我在京师做翰林时住哪里?这可是林家的老宅,第一位林家侯爷就住着了,是开国皇帝赏赐下来。”
黛玉简直如听什么晴天霹雳一般,言语间颇有些埋怨:“爹爹,家中既然有宅子,为何让我住到别人家去?”
早知道她压根儿不用寄人篱下,在自己家当家做主多好,何必巴巴儿去贾府受气?
林如海道:“当时只觉贾府与我家亲厚,再说你一个小人儿,怎的放心你一个人待在偌大的府邸?”
晴雯在旁边做和事佬:“姑娘这回去可得好好倒腾一下,回头咱请贾家的人来做客。”
晴雯是明白的,古代社会人权和财产权基本上要服从于皇权,好比周贵妃的小舅子瞧上你的宅子,你就得腾挪。
黛玉没有贾府的依傍,就算住在大宅子里也会被偷被拐,别的不说,贾府败露以后大观园不就进了贼?妙玉在府里的家庙中也被掳走。
所有没有权势的依傍多少银子也拿不住。如此向来,黛玉就算不依靠贾府,孤身一人也很容易遭受灾祸。
也许林如海就是这般考虑才将黛玉送入贾府:财产无论如何保不住,倒不如拿钱买个黛玉平安。何况贾府还有老太君做主,总能给黛玉剩下些嫁妆。
思及此,晴雯在心里暗暗祈祷:苍天啊大地啊,保佑林大人长命百岁吧,我们这些人才能在他庇护下活下去。
当下林如海和黛玉换上小轿,一路往京师西边而去。
京师有俗语云:东富西贵。西边历来是达官贵人的所在,林家那位先祖被封赏时是开国时期,那时候地盘还能腾挪开,如今要在西边建造房子是难上加难,就是购买也有价无市。
进了崇文门,就见一条街,街南树下有一棵大杏树,树下有一座水井。轿子外面跟着的管家讲解:“这口井叫做杏子井,井水甘甜,全京师有名呢。”
这却是到林府了,林府门口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林府”两字。
黛玉心想,爹爹真是谨慎,许多人家,譬如贾府,舍不得那头衔,即使降了爵还挂着从前的匾额,高调张扬得很。
门口立着十几个仆从,衣着整齐,正在恭候,瞧见他们来了,各个笑脸吟吟:“老爷、姑娘回来了。”
林府是开国皇帝赏赐下来的侯爷府,自然地界宽敞。林府分为中、东、西三路,西、中两路各有两个四进的院落、东路却有个两进的院落。
过了东路这两进的院落,里面再有后罩楼拦腰将之隔为府邸和花园,正好将整个宅子补就的方方正正。
花园不大,却种满奇花异草,先来京师的仆从已经从昌平的花房里买了不少珍惜花木种下了。
晴雯啧啧称奇,这可真是宽敞得紧。而且林府跟贾府不同,林府也就两个主子,自然处处空荡荡。
黛玉也罕见的有些兴奋,也许是因为她终于知道自己家也在京师有房子;也许是想起从前在书中看到查抄大观园时宝钗二话不说就回了自己的家时她心中的羡慕;也许是想到贾府风言风语的说她是“打秋风的穷亲戚”。
是以她流露出了很少有的兴奋,顾不上洗尘,就开始在府中走动起来还兴致勃勃的分配房子。
中路的第一重院落自然是林府的门面担当,平日里接旨和迎接外客便是在这一重厅堂里,自然要布置的肃穆庄重。
第二重院落是林如海的外书房,放一些不打紧的藏书,平日里林如海跟门客谈事情便在这里。偶尔有一些亲近的朋友也要在此接待。
第三重院落便是内书房。林如海有时教导黛玉便在这内书房,而且林如海如果有心腹要事,便要人将其迎进内书房。
第四进便是林如海住的正院,西边开了个小门,与西侧院的一座小院相连,那里就住着二姨娘。
东侧路的第一进院落供奉着林家的先祖牌位,平日里林家祭祀便是在此。黛玉忽得有些心酸,想起从前在贾府要烧纸也怕别人忌讳,只能心中遥想。
东侧路的第二进院落空着。当作客房。
两院子中间的回廊封闭成房间,是林家管着祠堂和后面花园的仆从工作的地方,方便他们劳作。
西侧路的每一进院子都封住互相不连通。第一进院子住着林家的门客之流、第二进院子住着白先生,第三进院子住着二姨娘,第四进院子则住着黛玉。
黛玉又下令将白先生和自己院子之间设置一个夹道,如此一来白先生要和自己往来便直接走夹道,不用惊扰林如海和二姨娘。
林如海和白先生、以及姨娘的院子不用收拾外,其余的都可以由黛玉全权负责,是以黛玉收拾布置的津津有味。
晴雯在旁边也赞叹不已,不愧是大家小姐,布置出来瞧不见任何金玉之物,可是你就是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贵气。
也许放到现代,林妹妹还真可以做个个审美高端的室内设计师呢。
终于知道自己家也在京中有宅子,黛玉这几天干劲十足,不是给哪个院子改窗纱,就是让摆几件古物。在旁边候着的管事也上前凑趣:“各屋里的花卉都空着,单等着主子们住进来挑选,姑娘要得空,我就叫花房那边的人运过来。”
原来林家初来乍到,在郊区没有盖自己的花房,这四时花卉还从外面采购,昌平是这京师中花卉集散地,是以管事从那边找了个店家。
花园中的花卉果木都在主子们入住之前便已经种好,可这每人屋里的,因着不知道他们的喜好,管事便没有自作主张,等着主子们来自己挑,黛玉便允了。
紫鹃上前问:“姑娘,我找人叫来白先生和二姨娘,咱们一起来挑?”
黛玉想一想:“好。”
二姨娘不是个作妖的,她穿着一袭月白衫子配秋香色裙子来了,来时还带着一盅莲子:“姑娘,这北京城千好万好,就是干巴,厨房里炖了滋阴的莲子羹,我踝了(备注1)还好,你也尝尝?”
紫鹃接过炖盅,黛玉说:“谢过姨娘,院子住着可热当(备注2)?”
二姨娘笑起来嘴角上扬:“热当,热当。安置下来就定心了。”
别的疑问她没说出口,都说老爷进京去述职,可为何带上一家人上路?
虽然家里人口简单,只得她这一个妾和一个姑娘,总觉得有些蹊跷。
但是二姨娘不去过问,她是个知足常乐的性子,踏踏实实关了门过自己的小日子就行。
当下那花木贩子进了大院。
因着屋中都是女眷,便只让花木贩子家里的媳妇进来,站在院子中,将自己带来的几车花木一字摆开,由着主人家挑选。
黛玉一眼就瞧中一盆石氏小梅,开口问:“那石氏小梅送五六盆过来。”
卖花贩子满脸堆笑:“这位姑娘一听就是懂行的。这石氏小梅在江浙可流行得很,我们大老远才贩了来。”
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这盆兰花可要高价。
黛玉不用回头看晴雯,都猜得到晴雯此时肯定一脸痛心疾首,不是苦劝她不要当冤大头,就是在暗暗忖度怎么自己也做这南兰北贩的生意。
只不过如今大家小姐讲究口不谈财,问什么都要讲价便俗气了,因而她只淡淡一笑,并不接话。
果然晴雯开口:“我们就是江浙人,刚从那里北上,看着这花真是说不出的亲切。”
黛玉拿扇子遮面,在扇子下忍不住笑,好一个晴雯!什么见花亲切,明明是警告花贩子我们是内行,不要拿高价糊弄林府。
当下那花贩子讪讪一笑:“这可真是缘分,不过俗话说物离乡贵,路上损耗什么的,也是有的。”
瞧着她说的渐渐不成个样子,管事在旁边打岔:“横竖短不了你钱,记得早点送过来。”
那花贩子又上前对白先生推荐:“姑娘,这文团素也是新晋育出来的兰花品类,瞧着姑娘举止脱俗,恰似神仙妃子,正配得上姑娘。”
她倒是个会看的,白先生自从和离后就恢复姑娘打扮。
如今听见花贩子推销,白先生微微一笑:“春不出宜避春之风雪,夏不日避炎日之销烁,秋不干宜常浇也,冬不湿宜藏之地中,不当见水成冰。世人爱兰风雅,我却嫌其难养。我不喜这个。\"
这话说得文绉绉,花贩子听不懂,却明白了后面一句话,她当下从花架子中翻出一个水盆:“那姑娘瞧着这个可喜欢?”
原来那小缸用陶土所制,没有上漆,格外的古朴自然,缸内一朵半个巴掌大的小小莲叶,旁边一杆花茎往上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