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如意(1 / 2)

红楼之庶子风流 !

盐政衙门内宅,已经处处挂上了红灯。

各门也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黛玉不是小气的人,早早命崔义家的给府上当差的媳妇、嬷嬷和丫头们发了年节赏银,还免了她们的磕头。

这原本该是大年初一时仆婢们挨个磕头领的赏,不过黛玉不耐烦这些,就提前发了。

而且都是大红封!

只是如今盐政衙门内宅的媳妇和仆婢们,除了一个崔义家的和几个年高不能理事的老嬷嬷外,大部分都是沈岩老妻吴氏为贾琮调理出来的人,本不是林家人,只在盐政衙门内当差罢了。

而原林家的那些嬷嬷仆婢们,早被贾琮打发出去了。

那里面十个里至少有九个是别人的眼线,剩下一个还是双面间谍……

留着她们,万一哪天果真被人收买了往井里厨房里下了毒,让人悔也悔死……

许是有这层缘由,别人家的仆婢们在做事,所以黛玉发下的“年终奖”,足有一年的月钱之多。

怎能不让下人们个个喜笑颜开?

如今黛玉是真正有身家的大富婆,闲聊时贾琮曾替她算过一笔账。

不提她母亲贾敏留给她数目可观的嫁妆,只林如海这些年做扬州盐院,积攒下来的银子,就是极大的一笔。

不过,倒也没前世传闻中二三百万两银子那么夸张,如今国库里一年下来能余二百万两银子都是大丰年。

贞元朝时,连年大战下来,哪一年户部的账上不是赤字几百万两?

每年各省藩库送入京中,在太仓里压根待不到半年,就空空如也。

下半年要么是群臣从皇宫内库中想法搜刮,要么就加派到百姓头上,还有的寅吃卯粮。

为了维持前线大军和朝廷的运转,贞元朝统共二十五年,有的地方却把税赋征收到了三十五年。

也多亏崇康帝对百姓还不赖,认下这笔账。

若是换个天子,怕是这后面的十年也就一笔抹去不认了,天子很穷的……

所以说,若林如海有二三百万两银子,崇康帝都不会放过他……

但林家祖上四代列侯,再加上这些年的肥缺儿下来,几十万两银子的家底儿还是有的。

而贾琮带着黛玉去苏州为母扫墓时,又将林如海名下的田产、祖屋并家俬古董等一并出手。

那可是林家几辈子积累下来的家业啊!

林家素来子嗣艰难,差不离儿一脉单传,可想而知,这份家业有多丰厚。

黛玉若是个男丁,这份家业自然不能轻卖。

祖业焉能轻弃?

可她一个女孩子,哪有心力理会这些……

且她对贾琮言听计从,原就知道贾琮打算接她和林如海入京奉养,与其将家业空放在苏州府,不如变卖了。

左右她也没准备再回来……

而林家虽还有远亲支脉在,纵然有心占着林家祖业,可如今江南士族早就被贾琮动辄抄家诛族垒京观的手段给唬的心惊胆战,对他行事,谁敢多言半句?

更何况贾琮还是以黛玉的名义,将林家祖业用低于市价的八成,大部分兜卖给了林氏族人。

如此一来,既没有撕破面皮,黛玉还落下了好名声。

这般算下来,黛玉纵然没有百万身价,也差不了太多。

这些自然都要告诉她的,不会让她如前世一般,以为自己只是寄人篱下,寄居在贾府过活,受人眼色……

其实她并不穷,很有钱。

贾琮犹记得黛玉听闻此事时面上的讶异之色,她原本只知道家里并不差吃穿嚼用,但距离大富之家,似乎还有些距离。

她母亲生前,就与她说过京里荣国府里的气派富贵,远不是林家可比。

而且,她家里的吃穿用度只是寻常官宦人家的水准,谈不上豪富。

怎会有这样多的家当?

贾琮闻其疑惑后,与她解释了林如海地位的要紧。

在那个位置上,哪怕一文钱不贪,只每年收到的常例孝敬银子,都足以让许多官儿嫉妒到眼睛发红。

而且天子也在上面看着。

但凡有半点张扬炫富,怕抄家的刀子就递过来了。

再加上林如海读书人出身,不好奢靡华贵,所以家中用度只是精美,并不奢靡。

而祖业部分,多是田宅地契和家俬古董,没变现前,看不出多少银钱……

捋清这一点后,黛玉才高兴起来。

没谁真想当个贫贱丫头,有银子当然是好事。

不过也只是如此罢了……

除了给下面的人赏钱丰厚了些外,身家多少对她而言似乎意义并没多大。

难得她还记得贾琮手里缺银子的事,让他只管拿去使便是。

想起当时这丫头眼中满满的真诚和鼓励,贾琮嘴角弯起一抹笑意……

“哟!表少爷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