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支星际舰队 分节阅读 93(2 / 2)

“李维陛下,恐怕暂时是归还不了。”

茅泰昌苦笑说道:“来之前我夸下了海口,说可以把小卫星留下,如果我现在回去就帮陛下你讨要小卫星,估计很容易被人看出问题,专家组里我的威信扫地,很可能承担责任。”

“再等等吧李维陛下,现在并不是要回小卫星的最佳时机,可能三五个月后,宇航局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合作的良好前景,他们的立场才会松动,届时再拿回小卫星,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站在里维利益的角度,茅泰昌为他分析解释。

“呵”

里维冷哼一声,十分不满:“吃亏的是我,得好处的全部是你,真是好算计啊”

“不敢”

茅泰昌低头鞠躬,面带冷汗的说道:“为了见陛下一面,只能出此下策,并不是有意冒犯。”

“给你三个月吧。”

里维瞪着他说道:“如果三个月后小卫星归还不了,其他的答案,你不要想了,没门。”

“是”

茅泰昌只得点头,也完全没想到,一向忠于国家、服从组织的自己,会对他人言听计从,甚至不惜触犯纪律。

握紧了手中的那张白纸,上面的大一统公式五个字,让他的心头火热,激动到难以遏止。

是啊,年满八十了,奉献的已经足够多了,现在为了追求真理,自私任性一些又如何想想那些被某些问题困扰,到死都得不到答案只能抱憾而终的科学家,他,又是何等的幸运

对于一位求道者而言,这个选择,他不后悔。

很快。

2月下旬。

一番谈判过后。

黑暗集团下属的黑暗航天公司,与宇航局下属的航天科技公司,达成了正式的全面战略合作。

主要的合作内容是三个:

一、航天科技公司,加入到轨迹计划之中,提供人才、场地、设备,全面深入的展开合作。

二、黑暗航天公司,提供全部核心技术资料,而这些技术,航天科技公司可以共享。

三、轨迹计划配套的天轨工程,即刻进入地址勘探、图纸规划阶段,黑暗集团与宇航局各出资一半,轨道建造完成之后,都有任意使用的权利,所有权各占一半。

而这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轨迹计划中的弯刀号航天飞机,宇航局也非常感兴趣,也想参与进去,并且持有50的股份。

但这个要求,被里维拒绝了,说道:“派人参加可以,但航天飞机是我们的,不会分享股份。”

“为什么”

对面的谈判代表十分不解:“既然电磁轨道可以共用,为什么航天飞机不能共用呢这样还能省钱,节约时间,何必区分你我,搞两套独立的系统”

“我说不行就不行,炒菜的锅可以共用,但吃饭的碗可以共用么你们要吃饭的话,自己再造个碗吧,我们会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使用航天飞机,你们也去造属于你们的航天飞机吧。”

对于此事里维区分的非常清,不作半点退让妥协。

他可不想什么东西,都跟官方纠缠在一块,那会让他丧失很大的自由度。

“好吧”

对方无奈说道,只得尊重里维的意见。

3月份。

黑暗航天公司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引得侧目纷纷。

首先是航天科技公司那边,派遣了上万名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工人,进驻到黑暗航天的各个技术部门,大批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原本效率低下、技术孱弱的队伍之中,很快就发挥了主力主导的作用,黑暗航天的轨迹计划,迅速走上正轨,效率大幅提高。

4月上旬。

黑暗航天与宇航局,对外联合发布了天轨工程项目,准备投资5000至1万亿,准备在喜马拉亚山北麓,修建一条三十公里长、约十公里高的电磁加速轨道,工程预计耗费三到五年时间。

由于建造难度过大,施工环境艰苦,故而发布招标,希望有相关能力的基建公司和团队,加入到该项目之中。

而该项目计划一公布。

立刻在网络上掀起巨大反响。

“不是吧,黑暗集团,真的奔着星辰大海而去了”

“五千到一万亿啊,我的乖乖,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啊”

“我们都误会李维了他并不是冷血自私的吝啬鬼,而是准备把所有钱,投入到星际探索,这确实比简单的捐款捐物帮助穷人的意义要大,他看到的是未来,是给人类拓展生存空间与之相比,我们的格局,还是太小”

“是啊,李维是坚定的行动派,我们呢,只是会打嘴炮的键盘侠而已。”

“在此给李维道歉也真心祝愿星辰大海的事业,可以取得成功”

“支持黑暗航天,支持李维”

一时间,原本被全网黑的李维形象,被宏伟庞大的航天计划震慑住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第180章电池工厂竣工24

2023年,4月下旬。

又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发生。

那就是黑暗能源公司旗下,经过18个月的紧张建设、施工,总投资超过380亿的电池工厂,于4月22号顺利竣工,内部生产设备基本购置到位。

建造周期缩短了半年。

建造费用超支了52。

才有了面前这座通体白色,像是由四个巨型火柴盒,首尾相连,拼成一个“口”字型的环状厂房。

站在厂房的门口,负责监督施工的林国明,戴着一个蓝色安全帽,为里维介绍说道:

“里总,主体建筑的完成度,全部达到了100,现在只剩下一些边角的绿化、下水道、电缆光缆燃气管道等等配套工程,还有一小部分没有做完,但是不影响电池工厂的运转。”

里维点了点头。

换了一身防尘服,进入无尘厂房的内部,可以看到足有上千名的白大褂工程师,正在组装、调试设备,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手脚也非常的利落。

原先的电池研究所项目总负责人,现负责工厂设备调试与将来工厂运转的尹卓耀,一位四十多岁,但双鬓雪白的国字脸中年男子,在旁边为里维解说道:

“里总,现在电池研究所那边的工程师,全部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工作,进驻到了电池工厂,参与和指导生产设备的调试,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

“大家平均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左右,累了就去仓库那边打个地铺,每周最多休息一天,也有不少单身工程师,在厂里连续待了将近半个月所有人的干劲都非常足。”

而这样的干劲,不单是来自于他们拿到的高工资,也在于他们现在所做的事业,将改变全人类的面貌

双重激励之下,他们爆发出旺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