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206(1 / 2)

d碑子山奔袭明军,营地里即便有男人也是老的老小的小。

从仓皇逃回的三百多族人口中得知两个台吉被明军打败不知去向,族里的老少爷们儿立刻选择上马逃窜,因为草原法则不会留下他们的性命。

合兵一处的明军骑兵杀入营地范围后只留下两个百总人马监视这片区域,等待步兵前来接管。

其余人马一刻也不耽搁继续追击逃敌,因为追杀一骑最少能够缴获一匹战马,说不定这些鞑子还匆匆忙忙揣了金银财宝呢。

五路人马,仅仅是一营和二营像模像样打了一场会战,其他三营基本上都是一路势如破竹一路掩杀,超过五百鞑子的有规模反击都没有出现。

喀喇沁左翼的主力被打掉后,方圆三百里的部落都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成建制的鞑子骑兵已经不存在,小部落的酋长得知两个大台吉战败,色愣战死,苏布地下落不明,他们只有几十、百十控弦人哪敢造次。

能够逃跑的立刻迁徙,跑不了的发现明军出现在营地附近,纷纷带着族中青壮年跪求准许他们投降。

这些有奶便是娘的鞑子根本杀不完,接受小部落投降是必由之路,只要投降的部落就必须选择一半十六到三十岁的控弦人来明军中效力。

这个条件很仁慈,因为年龄的限制,十六岁以下三十岁以上的鞑子男子能够全部留在自己的部落,加上一半青壮年,部落的战斗力和生产力不会遭受巨大损失。

况且明军今年根本不索要牛羊马匹进贡,只不过规定死了,被击溃的色愣和苏布地的人马投奔宣告投降的部落之时,部落酋长必须抓捕或者斩杀他们后送明军检验。

送来一颗首级或者一个俘虏,明军会给予一石麦子的奖励。

如果不要麦子可以换三十瓶“醉不死”高度白酒,如果敢隐匿逃来的败兵,灭族

逃亡的败兵确实需要寻找遇到的部落投靠,因为没有粮食没有蒙古包过夜谁都坚持不了几天,最后出现了内讧。

败兵未必都是三三两两,也有百十人一起逃窜的团伙,小部落遇上这些败兵当然不敢接受,不仅仅是畏惧“红旗军”的军令,还担心这些人喧宾夺主。

最后居然有些已经投降“红旗军”的小部落被败兵打了主动去寻找明军为他们报仇雪恨。

接下来在吃了亏的小部落轻骑兵带领下,追逐喀喇沁左翼败兵更加有了效率。

下手强抢了族人小部落后得到了战马、粮食、肉类等物资的补充后自认为能够逃过追杀的败兵,往往被熟悉环境和习性的族人跟踪追击根本无法摆脱。

第四百五十四章:震慑

“红旗军”的管理跟建奴没有可比性,接受鞑子小部落投降后,少年火枪手就开始给小部落做人口普查,建立人事档案。

为了震慑迫于大明军威而投诚的酋长们少生歪心思。

接下来“红旗军”会采取忽然包围已经投降的小部落重新核查人口的办法鉴别这个部落的头领是不是阳奉阴违,是不是收留败兵妄图增加自己的实力。

不告而诛不人道,“红旗军”少年火枪手在记录户口之时就告诉部落酋长和一些长者这样做的用处,吓得部落酋长立刻派出不少人去寻找躲出去的族人。

酋长是担心明军不接受投降,故而派一些年轻族人躲入大山,目的是给族里留下一些种子,免得被灭族,也是为了隐藏一部分实力,以前他们对付建奴之时就是这样。

谁知道明军太厉害了,随随便便拉出一个人都能写会算,队伍里还有不少蒙古人,这些人对蒙古部落无比熟悉,他们带着年轻的汉族军人分别找人谈话记录,用不着半天时间就能把情况了解个大概。

部落里一家一户的情况都被汉人少年记载在一个个本子上,可惜鞑子没文化,根本不知道明军究竟写了什么。

但是他们都明白了,这是记录下了整个部落的人口,以后想撒谎就不是那么容易,要是忽然多出青壮年就会被认为是收留了苏布地和色愣的败兵。

酋长们主动坦白隐匿的人口数量“红旗军”予以承认,给予时间让跑出去躲藏的青壮年回家,但是过了时限后再发现部落里平白无故增加青壮年就会被讨伐。

恩威并施才会有效果,“红旗军”先是举起屠刀杀戮,不仅仅喀喇沁左翼被灭,许多中小部落也被抹掉了。

就在选择投降接受“红旗军”管理的小部落酋长战战兢兢之时,施恩行动开始了。

粮食不够过冬的部落会获得勉强让他们不挨饿的一些杂粮,不仅如此他们还获得了不少羊羔和牛犊、马驹。

这一次出击大草原和两年前截然不同,那时是烧光、杀光、抢光,尽可能破坏鞑子恢复生产的能力。

今日是要经营这片土地,被留下性命的鞑子将要成为牧民为“红旗军”生产牛羊、马匹和皮毛。

因此黄汉在出发前就下达命令,不可以把种羊杀光,羊羔一只也不许杀,牛犊、马驹更加不能损失。

今年秋冬这片大草原损失人口几万,损失牛羊马匹二十几万头,幸存下来的人明年日子会好过许多。

人少了需要的粮食和肉类就相应的减少,一户人家的资源占比自然就高了。牛羊、驴马少了对草场的破坏就小了,草场会得到了宝贵的恢复时间。

要治理大草原控制鞑子就得使得他们永远是一盘散沙,现在就必须有远见,约束鞑子部落的发展很重要,保持每个鞑子部落的控弦不超过二百,人口不超过一千最是合适。

人大多数是选择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留下的几十小部落,实力最强的都不超过二百控弦,他们想要欺负或者统治其他小部落的可能性就小了许多。

酋长们实力相差无几,就不能完成兼并,也就不能完成大发展,就不可能拥有控弦成千上万导致尾大不掉成为汉民族的心腹大患。

当然,要得大草原长治久安还需接纳一部分愿意为大明效力的蒙古人,让“亲明派”头领获得好处,让阳奉阴违的酋长失去权力。

有了“亲明派”通风报信,使得“红旗军”能够及时把握动态,再有对于铁器、粮食、贸易的控制,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控制住燕山不成问题。

在燕山横行足一百天,秋季攻势宣告落幕,“红旗军”伤亡将士不到三百人。

这个数量跟行军之时翻山越岭发生事故出现的伤亡数量差不多,由于衣服厚实,短兵相接的战士都顶盔掼甲,因此死亡率不高,目前损失不超过二百人。

大军回师之时带上了许多前来服役的各部落控弦人,这些人情绪还不错,因为黄汉不让他们白忙,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待遇,并且预发了半年粮饷让这些人留给了家小。

这些来服役的鞑子从十二月开始计算月饷,每个月给六钱银子五斗杂粮,现在三两六钱银子和三石杂粮已经预付。

gu903();如此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彰显为明军效力,他们的家眷会立刻得到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