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245(1 / 2)

d多御史、给事中无风还会掀起三尺浪,有现成的权贵黄汉作为靶子,这些言官不仅仅写弹劾奏疏,甚至于在朝堂上直接喷口水。

为此了解内情的郑国昌和徐光启不得不跟诸多官员打嘴仗,导致几次朝会吵成一团如同到了菜市场,最后当然是不了了之。

皇帝也在冷眼旁观,他想看看黄汉在粮食入库后如何安排,如果这些粮食还是如同以前那样借贷给老百姓度日也还罢了。

发现黄汉高价卖出粮食,他就准备论证那些田亩租约是不是存在以权谋私。

那时皇帝会找几个不服气的地主指控东平侯如何以势压人,最后一定会给予黄汉严厉处罚,罚没一部分粮食顺理成章。

谁知到了八月下旬峰回路转,黄汉这一次如何使用即将到手的粮食让皇帝根本没想到。

东平侯预知了收获之时送来奏疏恳请天子下旨发动漳河、卫河、南运河一带的民夫疏浚河道,并且承诺以收获的马铃薯和甘薯给民夫提供口粮和劳动报酬。

把黄汉的奏疏看了又看后,皇帝龙颜大悦,他对身边伺候的王承恩道:“以工代赈确实妙不可言,诸多青壮年在挑河工地上吃到饱肚子拿到钱粮作为报酬,自然就不会成为流民变成流寇。”

黄汉的奏疏王承恩一目十行浏览过,知道大体内容,见天子高兴心里欢喜,凑趣道:

“陛下此时承诺给钱粮发动几十万劳役疏浚河道,这些劳役在秋天、初冬不需要消耗家里的存粮还能够挣回钱粮,会让太多家庭再也不愁春荒。”

王承恩联想到了升斗小民的小日子,听得崇祯满面春风。

第五百四十一章:报皇恩

崇祯道:“朕原本以为东平侯又能够发一笔横财,没想到他根本没有准备中饱私囊,而是让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王承恩道:“东平侯其实更加擅长经营,一团糟的乱局都阻碍不了他赚银子,而且他不肯囤积居奇抬高粮价赚取不义之财。

今年那些疏浚河道的民夫有福了,前几个月囤积粮食想卖出高价的黑心商人恐怕难以如愿。”

崇祯被王承恩点醒了,他冥冥中觉得诸多士大夫针对黄汉恐怕还有跟深层次的原因。

如果黄汉到手几十上百万石粮食,还是采取半年收取一成利息的方法给予升斗小民以家庭为单位定量借贷口粮,准备靠推高粮食价格发财的商人恐怕都要亏大本。

皇帝不傻,知道商人跟文官武将都有瓜葛。他道:

“南运河、卫河、漳河淤塞严重,这几年屡屡有地方官上书朝廷要求工部牵头疏浚河道,朕何尝不想做这样的惠民工程,可是钱粮从何而来

派谁去管理才能够不出乱子几十万人聚集在挑河工地,需要强军和有担当的主将管理,东平侯最是适合。”

王承恩道:“陛下圣明,东平侯心里应该清楚他圈占那么多良田得罪了不少文官武将,如果不是天子庇护,哪有秋天的收获,因此他主动出头请旨以工代赈。”

崇祯本来准备下手整治仗势欺人的黄汉,顺带着罚没一部分粮食,谁知人家根本没想着吞了那些收获,约等于主动送上几十万石给了朝廷。

黄汉是这个态度,皇帝当然不能枉做小人,他知道以后不会有人再咬着那些无主田亩来做文章,悠悠道:“东平侯上马官军、下马管民都有章有法,连贪腐都做得很大气,可惜这样的人才太少。”

王承恩听出弦外之音,也知道如此一来,黄汉侵吞的田亩以后更加不会有人胆敢索要,立刻很乖巧的闭了嘴。

皇帝此时心里其实是喜忧参半,他深知利害,黄汉在彰德府安置流民会广收民心,再发动几十万人有偿出劳役,十几个州城府县的民心岂不是都被黄汉争取

崇祯真的没有漠视升斗小民,愿意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见到了黄汉的奏疏权衡再三还是同意了。

他下旨严令沿线州府组织人手,服从东平侯调派,但是他指示各级官员要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要突出朝廷才是这次惠民工程的主宰。

用不着出粮食,参与干活的人还能够拿到粮食和银子,沿途官府很积极,真做到了大张旗鼓。

因为疏浚了河道方便运输最得益的就是当地官府,水库、河道、湖泊增加了储水量还会增加农民的抗旱能力。

地方官亲自出马纷纷派出衙役、胥吏配合圣天子发起、工部主管、东平侯参与维持秩序的挑河运动。

接到圣旨的黄汉立刻付诸行动,他不傻,要求地方官都要打起旗帜拉起横幅。

横幅和旗帜上书写的内容很简单,无非是“皇恩浩荡,以工代赈。”“感谢圣天子为民谋福祉”“出大力、流大汗报皇恩”等等宣传性的标语。

目的当然是强调这一次出劳役是皇帝恩准的钱粮,东平侯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已。

拍马屁是当官的必修课,吹捧皇帝各级官员乐此不彼,挑河工地上果然旌旗招展,感谢圣天子的口号震天响。

没法不响,因为坏坏的黄汉吩咐下去了,所有的劳役吃饭之时必须选旗帜或者横幅上的标语吼最少三声。

很快就有锦衣卫和东厂的探子把看到的一切报告给上级,曹化淳第一时间就把老百姓如何感激圣天子回禀了。

态度决定一切,黄汉不居功足以证明了他对皇帝的态度,听曹化淳讲老百姓每天都在歌功颂德,年轻的皇帝的忧虑减轻不少。

介于地方官府派来的管理者有可能截留该劳工获得的报酬,所有的粮食和工钱发放都由“红旗军”少年进行。

他们会通过观察把劳工编成十人为基本单位选一什长管理、十什为一百人队,选派一个百总两个副百总,三个百总为一个把总

这种管理不是少年所创,而是类似于“红旗军”包括随军杂役的管理模式,届时少年们只要管理百总、把总、千总等等头目就能够达到管理几万、几十万人的效果。

形成了组织架构后“红旗军”只要召集百人队长以上的头目开会就能够上情下达,管理自然轻松了不少。

人人都爱当官,农民也不例外,况且被选上的小头头工钱最少翻倍,积极性毋庸置疑。

当上什长的人每天带着十个同乡干活儿,他自己得到的报酬会多出十文钱一天,选出的百总比普通劳力多拿二十文,副百总多拿十六文。

这些什长、百总都是由同乡推选,少年兵考察后决定。

只要不是一贯横行乡里的恶霸、流氓,只要不是老百姓因为害怕而违心推选,原则上尊重同乡人的选择。

gu903();各县城、州府派出的衙役和胥吏基本上都被委任了把总或者千总这样的临时差事,他们一天可以得到四十文钱以上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