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但是黄汉不认为意味着可以指挥京营人马,他干脆以亏欠娇妻、爱妾、幼子过多为理由告假三个月好好陪陪家人。
告假奏疏递上去,第二天就有了批复,崇祯居然同意了这个请求。
简简单单的试探就察觉到了皇帝的态度,黄汉更加不能染指京师驻军,他进京后在刚开始几天应酬一阵子,接下来就选择深居简出,每天教书育人。
因为接到通知来京师接受培训的青年教师来了三百多,他们和六个少年亲卫,一百个知识青年护卫一起学习一种全新的汉字读写方法。
在这之前黄汉就邀请徐光启和郑国昌来府邸喝酒商议大事。
时光太宝贵,黄汉拥有的穿越光环不能轻易被湮灭,即便不带兵、不管民也不能颓废,但是在皇帝和大臣的猜忌下,做什么都放不开手脚,唯有转行做学问善莫大焉。
徐光启又再次上书告老,他何尝不知爱徒黄汉是因为能力太出众导致文武百官和皇帝猜忌。
不遭人妒是庸才,可是太过于出类拔萃乃是取死之道,老人家哀叹“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
蜚短流长、世态炎凉徐阁老经历过太多,早就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他准备好好跟爱徒聊一聊,让他暂时放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安安逸逸享受君恩,故意让那些不看好的文官武将看到自己活得很好。
郑国昌为官多年,佩服女婿管军、管民能力超群的同时一直在担心这个另类惹下弥天大祸。
如今黄家得到世袭罔替的侯爵已经绝无仅有,老丈人准备劝黄汉到此为止吧,功高盖主会祸及家小。
二老见到黄汉后喝了两三杯酒就忘掉了所有规劝黄汉的腹稿,因为黄汉娓娓道来一个惊天大计划,深深地吸引了这两位士大夫。
黄汉准备出版一本惠及所有大明读书人的工具书,连名字都起好了叫做“崇祯大字典”。
他已经根据记忆里后世新华字典的检字方法写了几十页手稿,一边翻给徐光启和郑国昌看,一边解释。
最是吸引徐光启的就是汉语拼音,因为徐光启认识许多西洋字母。
见黄汉借用西夷字母准备发明一种新的读音方式,震惊了,黄汉拼读了一段拼音后,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科学家若有所悟,随即想通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第六百零二章:崇祯大字典
这个时代,黄汉是永平府人,后世的普通话采集地就是在这个地区,因此黄汉的口音类似于普通话。
黄汉不管其他人的口音是什么,这些年教书育人都是采用标准普通话,黄汉是家主,体系内所有人都模仿家主的口音。
因为“红旗军”起家班底绝大多数是永平府人,再加上黄汉一直强调体系内必须用自己的口音交流。
久而久之就有了几十多万能够说普通话,一百多万能够听得懂之人。
体系内来京师接受家主亲自培训半年的年轻教员和跟在身边的一百多少年一起上课,主要学习内容就是汉语拼音。
黄汉准备在编写字典之时用半年时间教会这五百多人汉语拼音,以后先在体系内普及汉语拼音教学。
郑国昌虽然没有徐光启那么兴奋,也是老怀大慰,他认为女婿此时花银子和精力编撰“崇祯大字典”简直是神来之笔。
圣天子见黄汉在京师转行舞文弄墨应该少了戒心,肯定支持女婿完成这个壮举。
徐光启见黄汉熟练的给一段宋词注音后拼读有模有样,笑着问道:
“黄汉,你恐怕琢磨汉语拼音有了不少日子吧不错不错,最起码老夫认为只要推广得法定然能够风靡天下。
以后一个学子只要能够学会汉语拼音就能够使用崇祯大字典自学了,还不会因为自己闭门学习使得口音难懂。”
黄汉道:“我想请恩师和泰山明日陪着同去翰林院,编写崇祯大字典需要群策群力,我愿意拿出大量润笔费,只要愿意加入的庶吉士、编纂、编修、检讨来者不拒。”
挂靠在翰林院的士大夫多着呢,因为大明每三年就会有几百人成为进士,每年还有不少选贡生、举人被选官。
朝廷哪有如此多的实缺等着当官等一辈子都捞不着实缺的都不在少数。
郑国昌道:“我看行,翰林院舞文弄墨的人才济济,有闲工夫的不知凡几。能够在如此巨著上留名,不知道多少读书人趋之若鹜,况且你还给银子
清流们穷得很,鸿胪寺、翰林院、礼部在熬资历的两榜进士何其多也,有如此好事肯定会被追捧。”
徐光启道:“老夫不管其他人干不干,反正老夫要做编纂崇祯大字典的主编之一。况且老夫还对西夷字母有些了解,学汉语拼音应该容易入门。”
第二天,翰林院迎来了两位阁老和东平侯。
在一百多博学鸿儒挑剔的眼神注视下,黄汉在偏厅里黄义、顾吉祥、王瑸几个亲卫支起的一块大黑板上笔走龙蛇。
黑板白字明摆着,可是所有的博学鸿儒都不明所以,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懂黄汉写了什么,但是人人都意识到那不是鬼画符,应该是一段文字。
徐光启捻须笑道:“东平侯,你不要卖关子了,给大家讲讲这汉语拼音的妙处吧。”
黄汉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这些字母乃是西夷文字,本爵潜心研究发明了一种比较容易掌握的注音方法,本爵写下的乃是怒发冲冠,凭栏处”
接下来黄汉每拼读一个字就写下来,果然是岳武穆的满江红。
即便文人相轻,此时也没有人贸然出头挑毛病,因为还没有人能够搞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知道借用西夷文字给汉子注音结果如何。
徐光启拿出黄汉已经编写的几十页“崇祯大字典”草稿给众人传阅,告诉大家东平侯投资并且担任主编之一。
集群策群力编纂一本能够惠及大明一千余万识字之人的工具书,现在需要编辑若干。
不仅仅参与编纂的所有人每个月都会有五两银子的润笔费,还会在这本即将风靡天下的工具书上留下姓名。
大明的俸禄很低,一个正七品县太爷的月收入也不足五两银子,翰林院是个清水衙门,从六品的史官修撰,正七品编修,从七品检讨和不入流的庶吉士太多了。
国子监、礼部、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等清水衙门里混日子的穷官多不胜数,一个个都是两榜进士出身,都在年复一年熬资历。
gu903();他们能够通过干私活挣上超过自己俸禄的银子已经乐不可支,还能够在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的“崇祯大字典”留下自己的名字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