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55(2 / 2)

gu903();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

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

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

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

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

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

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

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

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

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

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

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

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

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

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

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

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

“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

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

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

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

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

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

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

“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

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

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

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

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

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

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

第七百八十七章:围歼多铎

崇祯回到御书房发泄过后,问王承恩道:“朕还是大明天子吗黄汉染指的地盘还算大明领地吗”

如此难题王承恩哪敢作答,其实王承恩的能力有限,也不会用好手中的权力,在甲申国难时无计可施陪崇祯上吊足以说明问题。

王承恩大权在握十几年,培养几百哪怕几十心腹死士很难吗保着皇帝和自己出逃总会比上吊好多了,机会应该是存在的。

当时北京城乱糟糟,导致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就可见一斑。

这其实就是崇祯刚愎自用的结果,他一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诸臣误我”,不仅仅可笑、可叹还很可悲。

崇祯手握皇权十七年,是大明最高决策者,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临死前还推卸责任足以说明他没有担当。

大明不是没有能臣,然而都是昙花一现,问题就出在崇祯太自以为是,到了崇祯十七年身边都剩下了庸才,连跑路都做不到。

也有不少文官武将选择殉国,但不表示这些人有才能,仅仅证明他们有气节罢了。

见王承恩吓得跪下了,崇祯仰天长叹道:“诸臣皆是趋炎附势之辈,几百官员的任命居然全由辽国公提议照准,朕岂不是成为了摆设”

王承恩道:“陛下息怒,征虏大将军用人得当,至今没有出现纰漏,朝臣不驳回他的提议也是为了朝廷着想,硬塞官员去汉江省最后得不到实缺反而会让朝廷丢脸。”

“红旗日报”发行量猛增,升斗小民、官员、吏员包括太监都研读,王承恩也不例外。

他能够感觉到“汉江省”的勃勃生机,最是奇怪为何在征虏大将军治下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人尽其才,心里其实佩服得五体投地。

黄汉远离朝堂,皇帝鞭长莫及也此时只能劝慰崇祯不要妄图控制“汉江省”,免得逼反了征虏大将军。

崇祯之所以感到憋屈完全是因为没有应对之策,他何尝不知不能逼得黄汉翻脸,选择妥协是必由之路。

他百思不得其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