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超级智能系统 分节阅读 151(2 / 2)

gu903();但是在源脑计划里并不是这样的合作模式,大家一起合作一个项目,那么大家彼此之间的领域都要达到互通,这个互通的实现则通过自学与交流。我擅长数学你擅长物理,但通过交流后,我们对数学和物理都擅长了,更重要的,就是提到的第二个词,同频。

我理解你的领域并不只是了解一下那么简单,而是能和你有几乎同频的知识储备以及对这个领域的理解,换个直白的说法就是默契。但大家同时又拥有不同的理解态度和理解方式,这就导致团队内永远保证着一个个体与团队共同成长的过程。

这种方式在传统合作项目中是见不到也会被认为不可取的,因为人的精力和天赋是有限的,何必去这么理解别人的领域呢,你有那功夫把自己的领域搞搞精不好么,更何况什么叫合作,合作本来就是大家取长补短在各自的坑里做好那颗萝卜就对了。

但是在跟源脑计划的人合作的过程中,刘凡意识到他们的合作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那就是超级高效。因为大家都拥有互通同频的知识和理解,所以面对任何问题大家都可以实现高效的同频处理,几乎任何一个方案,任何一个建议,大家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给出一个团队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大家的合作效率也是出奇的高。

这个东西也许理解起来有点复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源脑计划的所有人都会说团队内所涉及国家的语言,这就像一个华夏人跟一个米国人谈项目,不会说对方的语言,还得带个翻译,另外一个华夏人和米国人彼此都会说对方的母语,后者已经签合同了,前者可能还在客套。

可还是那句话,这种互通高频好归好,可想要在一个项目组实现就太难了,毕竟大家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一个领域,哪有这么容易达到互通,要付出甚至可能是浪费彼此多少的时间和精力

这就让刘凡看到了他们的另一个东西,特殊的学习和分享方式,他们懂得如何将任何一个领域通用化,然后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理解通过通用化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其他人则也可以通过对某一个领域的“套路”的深刻理解快速运用到其他领域。

就好写网络小说的作家,不管是写玄幻还是写都市还是写科幻,虽然每个分类都有各自的套路,但所有的分类必然存在通用的套路。

只不过科研领域的通用性可没那么好找,但他们找出来了,刘凡在跟他们分享基础数学的时候就发现他们总能抓住重点去问刘凡,刘凡在一次次的掏底过程中,他们总能快速的理解和消化,这是刘凡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不管是数学界的大拿还是知己一般的章凯祥,没有一个人可以这么快理解系统给的基础数学知识,而源脑计划的人,居然都理解了。刘凡被他们惊的,差点想把系统的东西全掏出来看看他们什么水平了。

除了发明了高效的学习方式,他们能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必然就是他们的天赋,他们的智商,刘凡跟他们接触了一周的时间已经几乎可以确定刘威的判断是对的,源脑计划,聚集了一帮超级天才

除了从未见过的高效科研方式,他们每天都会保持高频的思想碰撞,因为大家同频,所以可以通过思想碰撞的方式去激发更多的猜想和实验方向,同时,为了保证科研的顺利进展,他们的学习态度也是惊人的,只要有需要新知识的纳入,他们都可以第一时间进入学习状态。

同样是废寝忘食,但他们在废寝忘食的过程中,还保持着大脑几乎不停歇的高速运转,刘凡在这个团体里的这几天,真正切切的感受到脑细胞一直在燃烧,甚至刘凡感觉自己快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了。

因为他们除了高效工作,还有高效睡眠,他们懂得如何利用高效睡眠去给自己的大脑进行修复,但刘凡不会。

所以一周后的刘凡已经有点脑子要炸裂的感觉了。但刘凡却也很享受这个氛围,就像是跟强者在一起更容易成长一样,刘凡很久没有这种能逼迫自己快速成长的感觉了。

而且,让刘凡有些不堪重负的高效是有回报的,不到十天的时间,刘凡对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

第三百零五章奇点算法

有了新的基础数学理论,希尔的很多数据都变得有了意义,大家开始以这些数据为突破口进行逆推,想要尝试着解码记忆区域的算法逻辑。

但这毕竟是一个类似用结果推导题目的事情,这个过程又将是摆在大家的面前的又一个巨大的难题,但对刘凡来说,这事可能没那么难,因为他有挂

人工智能算法集

你说气人不气人。

不过之前提到过,人工智能算法集是一堆算法的集合,没有算法优异的排序,也不会标注出哪个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算法,但刘凡有自己的判断。当初在第七人民医院的时候刘凡就想到了奇点算法,那个一直以来备受他关注的算法。

而现在在源脑计划的实验结果辅助下,刘凡愈发觉得,奇点算法很可能就是那个终极。

奇点算法将算法做成了一个六层的环式分层设计,最外面一层,是读取层,第二层是探索层,第三次是共生层,第四层是融合层,第五层是创建层,第六层是内核层。

在过去,奇点算法的第一层就把刘凡搞懵逼了,读取层,读取啥,因为他这个读取是在信息输入后的二次读取。

因为算法本身是一个处理过程,信息输入计算机后,算法读取了这些数据就开始处理,但奇点算法里的这个读取层是在读取信息后的又一次读取。

为什么算法要做一个二次读取,它要读取啥,刘凡一直没搞明白。

直到现在,刘凡终于明白了,或者更准确的说,有了一个猜测,这个读取层其实应该换一个名字,叫拆解层,如果说基础数学和基础物理的关系真的如刘凡所想,那么智能算法的诞生前提就是得有一个无序的物理世界。

但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已经是世界算法演化下的有序世界了,只不过我们看不到那些秩序罢了,但实质上我们获取的信息都是有序的,所以这就矛盾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别忘了,系统给的这个东西叫做人工智能算法集,人工智能,关键是人工两个字,所以说这些算法是人编写出来的,既然需要人去编写,自然不可能让基础数学和基础物理去自然融合了,人写的算法肯定得有主关意识和世界秩序存在,怎么办打碎它

在过往的人工智能算法中,一直都是在努力的从无序中寻找有序,而对奇点算法来说,过往的算法还有没有意义有,因为过往的算法可以让计算机先看懂所获取的世界信息,然后,再用奇点算法去打碎秩序,将所有的规则抛弃,留下一个无序的物理世界。

要写出这样的算法来,以现在地球数学理论来说简直匪夷所思,但巧的是,刘凡手里还有一个挂,基础数学深度学习。

基础数学深度学习最大的价值就是告诉刘凡基础数学拥有创造性,什么叫拥有创造性,榔头等工具可以创造一套房子,所以他们也可以砸了一套房子,什么叫没创造性,用笔画出来的设计图,它就这么冰冷的停留在纸上,不存在任何创造性,因为你就是被创造出来的的一副画。

现在的传统数学理论就像是这个设计图,被认为是这个世界创造出来的东西,而基础数学深度学习则说,是数学创造了世界。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