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节(1 / 2)

饶是这样,田蓝也没直接将糖液交给社员。她请大队干部把人聚齐了,当着人面提条件:“各位叔伯婶子爷爷奶奶大哥大姐大嫂。现在咱们糖坊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生产任务急,时间紧。书记叔跟我们举荐了大家,说可以把熬糖的活发给大家做,说可以把熬糖的活发给大家做。这样我们能尽快得到糖,大家也能多得些工钱。”

一提到钱,好些人都激动了。

所谓年关难过,眼看就要过年了,处处要钱。大人忍忍就算了,一年苦到头,孩子总得想办法添件新衣裳吧。

还有就是年货。

即便穷得叮当响的人家,那你也得置办年货。不然大年三十祭祀祖宗,你在老祖宗面前都没脸。

除此之外就是拜年。现在虽然各家都穷,没那么多讲究。但走亲访友,你空着两只手过去,不是让人看笑话吗?

花钱的地方多,挣钱的门路少。谁不愁呢?

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挣到钱,大家自然激动。

熬糖好啊。

熬糖其实简单的很,大家伙儿都围观过,不过大火烧开,小火熬制,不要把糖熬焦了就行。这事只要费心,绝对出不了差错。

立刻有人喊出声:“没问题,不耽误功夫。我家人口多,推磨的活有人做,熬糖也不会耽误。”

其他人跟着喊:“就是,兰花花你放心,我们绝对耽误不了事儿。”

田蓝点点头,话锋一转:“可亲兄弟明算账,你们拿糖液回去,我也不知道大家伙儿会熬成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知青点的集体财产,如果熬不好,损失算谁的?”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不敢接话。

对于农民来说,花力气没关系,费时间也没事,流血流汗都不是问题。但你要人掏钱的话,那就是大问题了。

还是胡长荣的老丈人主动站出来当托:“兰花花,你说这事咋办吧?”

田蓝毫不犹豫,伸手指着教室方向:“按照我们的经验,这一缸能出100斤糖液,熬50斤糖不是问题。我们就扣扣分量,只要出了45斤糖,就算合格了。”

大家还搞不清楚状况,家里有学生在知青点干活的人家却已经迅速地算起了账。他们知道兰花花说的是真的,平常知青点熬糖就是这么来的。

小云的娘主动开口表示:“这个成,咱先应下了,工钱咋算?”

田蓝微微笑:“到时候我们按7毛钱一斤回收糖稀,就是工钱。”

大家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挑一担糖水回去,熬出50斤糖,那可是35块钱!

这是要发大财了。

田蓝满脸严肃:“听我说完,糖水不能免费给大家,得交押金。一担糖水押金30块,交了钱才能挑糖水走。”

社员们哗然。

开玩笑哦!一开口就是三张大团结。要知道,他们赵家沟很多人到现在都没亲手摸过大团结呢。

不少人开口抱怨:“兰花花,我们都是三代贫农,我们哪里拿得出30块钱?你这不是耍大家玩吗?”

田蓝认真道:“我忙得脚板都冒烟了,哪有空说笑话。如果没钱的话,就用生产队的工分抵扣。到时候交不出糖,我就问你们生产队要钱。怎么样?敢不敢,敢的话就过来签字画押。”

大队书记下意识地想阻止她,生产队的工分哪能随便乱动。家家户户都指望着工分吃饭呢。

会计一把摁住自己的老大哥,满脸严肃:“那你说咋办?这风险谁担着?是你担还是我担?还是让知青娃娃担?谁家借钱都有抵押的。”

社员们拿不定主意,三三两两议论纷纷。

最后还是胡长荣的老丈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我要了,30块钱是吧?我回去拿了桶和钱就来。”

他一表态,小云的娘也紧跟其上:“我家也要,三十块钱就用我工分抵吧。”

她家所在的生产队的计分员赶紧开口:“我马上把工分本拿过来。”

有两个人打头阵,其他社员的态度终于热烈起来,三三两两的,有人上前签字画押,挑走了糖化缸里的糖水。

其他人有的议论,有的跃跃欲试。最后有27户人家接了活,回家熬糖去了。

田蓝看了一回,丝毫不意外。主动站出来的,都是自家有孩子在知青点干活的。

这很正常。

一来能供应孩子上中学的人家经济条件普遍不差,他们有更多承担风险的能力,自然更加愿意冒险挣钱。

二来他们家小孩在知青点上工,当然也就知道该如何熬糖。有手艺在身,糖熬坏掉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进一步减弱了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一担糖水熬好了就能挣5块钱的好差事,他们为什么不争取呢?

看到挑走糖水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社员的心也越来越痒。

为了降低风险,好些关系亲近的人家开始合伙做生意。

一家掏30块钱艰难,可兄弟几个一块儿凑呢?那成本可大大的降低了。

后面兄弟俩一块掏钱的有,三五个邻居合伙的也有。

田蓝不管他们怎么做,只强调安全卫生。如果熬出的糖脏兮兮的,那么知青点既不会回收,也不会返还买糖水的30块。

原先要签字画押的人又开始抱怨,站在桌子前面犹犹豫豫。

“让开让开。”小云她爹挑了罐子过来,一抹额头上的汗,跟田蓝打招呼,“兰花花,你瞧瞧,咱这熬的糖稀行吗?”

熬糖这活真不费工夫,不到一上午的时间,他和婆娘就熬了两大罐子。

因为家里空罐子少,熬好的糖稀没地方放,所以他就赶紧先送过来。

田蓝看了看成色,又挑了一点尝了味道,点点头道:“就这样,可以了。到这边来称重拿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