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哦哦,那是来得及。”余小伟说道。
“这些大伙儿都没吃过,不知道店铺里人会不会来的多。”余何氏有些忧心的说道,“虽说味道是好,但人家没吃过的也不知道这味道啊,而且我们这些吃食都是金贵粮食做的,价格肯定不能太低,这价格一高,就不知道”
“娘,到时开张第一天我们搞些活动,让人家优惠一些,有便宜占,肯定很多人来买,来买了,就尝到味道了,这以后肯定会再来的。”余青梅说道。
“活动”余何氏和余小伟都疑惑的看向余青梅。
“就是给人家优惠一些,我们可以同样的吃食第二样半价、或者规定这个吃食今天都是半价、也可以说来的客人我们赠送吃食一份有这样的优惠,来的人肯定多。”余青梅举例说道。
“啥,这个半价,那个赠送,那我们还有什么赚头”余何氏不同意。
余小伟则思索着,这倒不失为一个招揽顾客的好法子。
“娘,做生意这么计较得失是招揽不到很多顾客的。”余青梅说道,“而且我们也不会亏,这都是计谋,吸引顾客的方法,而且优惠就给两三天这样,让更多的人尝到我们的东西,那以后来的保准多的。”
“那万一人家来吃,前两天这么便宜,后面贵了,人家不来了呢”余何氏问道。
“娘,我们的吃食能卖多贵,镇上多的是卖白面做成的吃食,只要我们价格合理,味道又好,怎的不会有人来,人家都吃白面、大米的,咋会不选择更好吃的店呢。”余青梅说道。
余何氏听了小闺女的话倒是无法反驳了,有道理,那前两三天给人优惠还真是个不错的揽客法子。
“你爹他们来时也问问他们看,好像这法子不错。”余何氏说道。
“嗯,我也觉得好,倒是没发现我们青梅除了有吃的天赋,这做生意的头脑也不错。”余小伟夸赞道。
“小哥,啥也别说了,总而言之就一句话,我是天才,天生的人才。”余青梅骄傲的自我标榜,顺便借樱木花道的经典语句一用。
余何氏和余小伟愣了一下后就笑得直不起腰了,六岁的小不点一本正经的自夸自己,真是让人觉得好笑。
“咋地生了你这个没脸没皮的。”余何氏笑着说道。
“娘,你乱说,我脸和皮明明都在。”余青梅瞪大眼睛说道。
好了,余何氏和余小伟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久久平复心情后才投入店铺话题。
“小哥,我们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余青梅说道。
“啥事”
“店铺的名字啊,人家食味轩、徐记、锦罗坊啥的,名字取得都很响亮,我们也得取一个。”余青梅提醒道。
“这个是,这个要紧的。”余何氏频频点头。
“嗯,这个等爹他们回来,我们再一起讨论。”余小伟说道。
“好,不过小哥,我们可以先想起来了,到时让爹他们选一下哪个好听。”余青梅说道。
余小伟点头道好,取名的事一般最后都是落在读书人头上的。
“再想想店铺里还需要些什么”余何氏说道。
“烤炉、石磨、石臼那些都要搬去的,吃早点的桌椅倒是够了店里,就是卖糕点的地方得专门隔个位置,然后做个放糕点的架子,像徐记那样。”余青梅说道。
“嗯,对,你爹他们回来就让他们做。”余何氏点头说道,“怎么隔也让他们拿主意,这方面他们内行。”
余小伟和余青梅都赞同的点头。
“娘,我们要去镇上开铺子做生意,这事是不是得和嬷嬷说一下,别的到时从别人口中得知不太好。”余小伟说道。
第一百四十七章准备
“嗯,娘那,是要去说一下的。”余何氏点头,“别的亲戚就不说了。就是这买铺子的钱,牵涉方子的事,不知道要不要和娘说。”余何氏有些纠结。
“这个我想嬷嬷也不会问的。”余小伟说道,余刘氏聪慧,人也好,对于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一直都认识的很清楚。
余青梅听了表示十分认同,自家嬷嬷的为人处世,比自家爹爹还要厉害,是自己所见过的所有人老人里最棒的。
“也是,就是以后知道的人多了,总有人会来问的。”余何氏说道,“到时我们怎么说合适。”
“等爹他们回来,我们统一一下口径,这么一大笔钱,人家肯定不会相信我们家有的。”余小伟说道,“到时就说是租的。”
“好,等你爹他们回来我们就说好,免得招人眼红。”余何氏点头道好。
在镇上的余老头他们,已经锁好门窗,驾着驴车往回赶了,一路上刘花和余萍笑语连连,聊得意犹未尽。
余何氏去熬了米粥,拿出装肉松的罐子,然后等着余老头他们到家再炒个鸡蛋,炖个土豆,今天中午就这么吃。
余老头他们到家,涂涂、牛牛也回来后,一大家子就开吃。
余小伟第一次吃肉松,先是直接夹了一小撮放嘴里品尝,香、鲜,还带着丝丝甜味,口感很好,也很新鲜,“嗯,这个肉松好吃。”然后用肉松伴白粥,足足喝了三碗。
“啊,撑,啊,满足。”余小伟摸着肚子摊在凳子上。
余何氏见了一阵好笑,“下回再做了吃。”
“对了这肉松也得多备些,到时店铺里用的地方多着呢。”余青梅说道。
“哪里需要用到”余小伟好奇问道。
“肉松可以配白粥,裹到饭团里,做面糕,肉松百搭。”余青梅接着说道,“趁着还没开张,得多研究研究面糕的新品种,甜的、咸的,都做些,对了蛋糕还没做呢,蛋糕可以蒸,但烤出来的更香。”
“好,那今晚我们就吃蛋糕,面糕明儿做,今晚把面发起来,要做店铺卖的吃食没办法,平时的饭菜我们就省些,买了铺子,家里没啥钱了,我们现在又是需要用钱的时候,铺子里的锅碗瓢盆都要新买些,开铺子的粮食、调料得买齐全,小伟去县学得备些钱”余何氏越说越肉疼,恨不得一个铜板掰成两半用。
余老头他们俱都点头。
刘花其实有些疑惑,那个铺子怎么也得一百多两,家里除了卖方子的钱,之前卖恭桶、头绳攒的钱,余小伟拿来的钱,加起来最多一百两多一些,堪堪只能买那间铺子,可能还不够,不过听婆婆的意思,家里钱还有,难道小叔拿回来的不止五十两算了,自己又不当家管钱,不要关心了。
余萍其实心里有点数,猪下水方子卖了十五两,豆腐方子应该有二十五两,不过就只多了五两,买了铺子也肯定没多少钱了,然后心里励志要在铺子好好干,快点给家里挣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