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现实和道义(2 / 2)

大宋帝国风云录 猛子 1433 字 2023-11-15

一个草民不可能知道朝廷机密,这个安尧臣显然受到了主和派大臣的指使,由此可以想象朝廷反对派为了阻止联金攻辽,已经想尽了办法,用尽了手段。

安尧臣的万言书让蔡京、童贯等人切齿痛恨,纷纷主张以妄议时政,诽谤重臣之罪,予以严惩法办,但皇帝要考虑到朝廷地稳定,所以他对这份万言书表现的颇为大度,除了对书中安尧臣对蔡京、童贯等人的指责不以为然外,也承认安尧臣所言并非全是虚妄之谈。皇帝认为其忠心可嘉,非但没与治罪,还赏了安尧臣一个八品承务郎的官职。皇帝用这种办法安慰那些主和派大臣,朕接受了你们的劝谏,不要再闹了。

第三件事就是西北战场遭遇大败,西北战事陷入僵局。

依照童贯的《平燕策》,欲收复燕云故土,先击西夏,稳定西北边境,而这个计策已经实施了,并且取得了一定地战果。

实施的第一步是任命童贯为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统率大军讨伐西夏。

出征之前,皇上在垂拱殿召见其时为太尉的童贯,授予其攻击之策和军政全权,赏赐御制《御鹰图》,希望他能像图中的雄鹰一样,用敏锐的目光注视西部前线,用尖利的爪牙捕取猎物,击败强敌。童贯自然慷既陈词,表示愿提貔虎之师,折冲万里,靖边安邦。

童贯到了西北,以中军驻兰州。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刘法领十五万大军,秦风路经略安抚使刘仲武领五万大军,攻打古骨龙城(在湟州西北祁连山地山峡之中)。西夏主帅察哥大败而逃。首战告捷。

不久,刘法与刘仲武合兵马十万,进攻西夏仁多泉城(今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再次告捷。

两战两捷,童贯踌躇满志,在保安军(今陕西省志丹县)发动新的攻势。

保安军北与西夏交界,边界上有藏底河,夏人临河筑城,为两国必争之地。童贯授权刘仲武率领陕西数路之师进攻藏底河城,想由此直捣西夏腹地。结果打输了,七八万人死了,秦凤路第三将全军一万人,无一生还。

皇上历来喜欢臣下报喜不报忧,童贯在战况密报和正式奏章中,夸大了刘法的两次大捷,歼敌的人数也翻了一番,而对藏底河战役地惨败则蓄意隐瞒,上奏为取得胜利,歼敌数万。童贯还献上不少战俘,其中有西夏的王子和酋长,以供京城举行受降大典用。

受降大典后,皇上论功行赏,童贯因开疆拓地,勋高一代,晋升为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护**节度使。刘法因贵攻贱守、精勇善谋,晋升为检校少保、保大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奉**节度使高俅,这次因出使而立有边功,终于官拜太尉。大,不过,西夏兵力损伤虽然较少,但国小民贫,实力有限,西夏的皇帝请求辽国从中斡旋,愿与大宋议和。皇上与童贯一心想先攻灭西夏,现见西夏求和,更是趾高气扬,随即下令调集陕西、河东七路兵马共十万大军,由种师道为统帅,再次发动攻击。

种师道很厉害,藏底河一战,大捷。

皇帝很高兴,但种师道不识趣,偏偏在这时候上了一道奏章。

种师道说,微臣父祖三代世受国恩,效命西部疆场,深知西羌强悍狡诈,不易诛灭,所以制敌之策则应因时而异,恩威并施。

过去赵元昊、梁太后在位时,长期兴兵侵扰,虏我边民,抢掠牲畜财物。朝廷为保国安民,派遣天兵讨伐,予以重创,并在山川险要之处修筑要塞,便于攻守。这些举措无疑是正确的。

今日夏之皇帝确有和解诚意,朝廷应允许西夏纳款臣服。

这次我军进攻,虽然旨在削弱乃至除灭西夏,但削弱对方,同时也在削弱自己。歼敌一千,自伤八百,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就我方的国力、军力而言,目前不可能除灭西夏。

近年来,我大军在西北边陲之地修筑了很多要塞和堡垒,除个别确有必要外,大部分都建在荒僻不毛之地,于国于民有害而无利,仅仅有利于边臣邀功行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