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机,向朝廷请辞回乡,现在听蔡琰这么坚持,自然也就站在蔡琰这边了。
“老爷,琰儿说得对,不如等等看,现在长安已经很乱了,国相的人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两方对垒,只怕真的很麻烦的。”蔡夫人是和蔡邕一起得到的消息,自然对外头的情况比蔡琰知道得要多点,更有说服力。
蔡邕深吸一口气,愤然的看着父亲,她历史再差,也知道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哪里轮得到蔡邕这些清流说话若在这时还想着保有风骨,就是死路一条。此时不说,让他冲出去与王允斗,就算不死,将来也一定能和曹操斗,那就置全家于不顾,蔡琰决心一定要让老爷子看清事实,别做无谓的挣扎。
“沾染那池污水,弄脏自己的羽毛”蔡邕喃喃的重复了一遍,苦笑起来。原来这就是蔡琰的心里话,这些年来,她不在意门第,认真苦读,虽不轻易开口说话,但对时事又颇有见地,自己一直那么的欣赏她。不止一次的在心里叹息,为什么她不是个儿子,那么蔡氏一门将又出一杰,会多么的荣耀
结果,她这些年来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怕沾染那池污水,弄脏自己的羽毛她读书除了为自己之外,就从来没想过其他。原来蔡邕一生最最得意的弟子、爱女是个自私透顶的家伙。
蔡琰从父亲的眼中看到失望与痛苦,她理解不了,但她还是会屈服,这个老头是她父亲,上辈子已经过早的失去父亲,她这辈子不想失去,默默的跪在了蔡邕的面前。
“知道错在哪吗”看到蔡琰跪下了,蔡邕轻叹了一声。
“不该以一己之私,而罔顾大义。”蔡琰很老实,虽然并不认同老头留下是什么天下的大义所在,但还是说了。现在她必须把老头哄高兴了,老实的跟她走。她只是一个女子,她管不了天下,她只想管住父亲。
“女儿太自私,不应该只是怕父亲为大义牺牲,而置父亲的名声于不顾。只是四年前父亲能为了全族之人的命接了董卓的诏,此时难不成不能为了母亲河我们姐妹而再牺牲一次”看蔡邕的面色略缓,她再次打出了亲情牌,怎么说在老爷子心里,蔡夫人还有自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总不能真的舍下来吧
“你也说了,那次是全族人的性命,为父再也不该也不会断了家族的香火。只是此次,最多只是为父的一条命罢了,再惺惺作态,就真是贪生怕死之辈了。”蔡邕也说得很平静,四年前的那次奉诏至今还是他心时的一道抹不去的创伤,对他来说,这就是污点,他不想带着这个遗憾委曲的死去。再说,留下本来就是为了妻女族人啊,真的背上一个骂名,以后蔡家子孙还怎么做人
“琰儿,你起来吧”蔡夫人抹去眼里的泪,夫妻二十年,此时此刻她却比看着聪明的女儿更了解丈夫的心,也不说什么,直接走到门口吆喝起小子们来,“还愣着干嘛,把东西放回去”
蔡琰看着母亲,突然恍惚回到上辈子当她还是王炎的小时候,记得那天她从楼下跟小伙伴玩完了,回到家找吃的。
却看到王老妈在开衣柜,却不是找什么,过了一会儿,王老妈把头靠在衣柜的门上,默默的流着泪。夕阳那时打在老妈的身上,形成一道美丽的光润。那天王老妈刚刚送王老爹回部队,那时公元一九七九年,王老爹的部队接到了去云南边境的通知。
王老妈其实是个很平凡的女子,自私、小器、强势,也没多少文化,更加没有什么大是大非的世界观。王老爹和王老妈一生大仗、小仗不断,几次王炎姐妹都还以为这个家指不上了呢。可是那次王老妈只是平静的送走了王老爹,背后一个人垂泪罢了。
后来长大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会常常想起那件事,虽然最终老爹也捞着仗打,安全的回家。但她后来也翻阅了不少那次战役的资料,其惨烈程度超乎想象。每当这时她就会莫名的松了一口气,庆幸老爹没真拉上去。
于是更加迷惑,以王老妈的性子,怎么就那么平静的送他走了,什么话也没说那时她不可能知道,老爹此去会捞不着仗打当然后来她也没问过老妈为什么就是了,每每回忆这事,都会被老妈啐,然后说她胡扯,那会她才一两岁,哪就记事了
后来想想,估计是老太太害羞了,要指着老太太说爱情那是不可能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也就更不可能的说了她都不会信,老妈没那境界于是久而久之,她也就淡忘了。
此刻,看蔡夫人一抹脸,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没听到过一般的同意蔡邕留下,那表情和当年的老妈是何其的相似蔡琰看到蔡夫人和蔡邕的脸,突然一下子明白了。
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味这事她的男人,她不能让自己的男人留有遗憾,哪怕也许从此再不相见,她却希望能看到他的笑脸。当然蔡夫人也有自己的坚持,他走不了,她会陪伴着丈夫一起面对。
第9章危机应变
“琰儿,你快收拾一下,先去羊家,你们姐妹找机会快去陈留。”蔡夫人回过头来静静的吩咐着蔡琰。
蔡琰干脆坐下了,此时蔡邕不走,蔡夫人自然也不会走了,她也就不能走了。
蔡邕静静的看着妻子,嘴唇动动,最终没说下去。夫妇此时已经心意相通,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蔡琰送走。
“琰儿”
“真有事时,总得有人接应的。”蔡琰淡淡的打断了父亲的话。这俩老头、老太太一个痴,一个傻,真有事时,还能指着老太太来想办法不成两老头老太只能抱着团,一起慷慨就义,而她绝不能让这事发生。
蔡邕怔了一下,马上明白了蔡琰的意思,夫人陪在自己的身边,也是抱着要殉葬的决心的。她虽这样想,可是自己却不能真的这么自私,有冷静的蔡琰在,至少夫人能有个寄托,无奈的点点头。
蔡琰写了一封信给董祀,叫来董祀留下的保护家里的家将,让他快点去陈留交给他。让他直接报请曹操来长安接应父亲,此时董卓死了,曹操的反董联盟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接收一下战斗果实当然最好是能大军压境,这样蔡邕在长安才能安全。
安排完了外援,她看向了蔡夫人,蔡夫人抹去了刚刚又流下的泪花,清清嗓子,让人去请大小姐回来。蔡琰点点头,老太太看来还不糊涂,不管如何,家事要先安排好。
当夜娘仨加上蔡夫人的心腹嬷嬷,四人一起把府中细软、书籍移到了小宅的地窖之中。蔡夫人也是老成持重之人,在自己、蔡琰和蔡圭身上还各放了一些珠宝。用现代的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当然,在蔡府里也不是什么也不留下,蔡琰出嫁时那些陪嫁的丝绸、布匹等大而无用的东西都满满的放在仓库之中,还有一些董卓在任时发行的那种薄如铁片的无字铜钱也推满了帐房,真的有事时,蔡家并不是一个空架子,该有的全有。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静静的等待着,也能知道事态的发展。蔡家几个才懒得管朝廷如何了,她们只关心朝廷的改变,会对蔡邕如何。
而蔡邕反而平静下来,把所有时间都放在自己的后汉书,其实这事他一直在做这件事,并且从未停止过。当年被流放时,也正是因为他在续写汉史,被当时的灵帝知道后,便马上赦免了他。在吴地的十二年,教学之外,也是更多的收集资料、考证史实,有时蔡琰也会在边上帮助其抄录,现在也许是他感觉到了所剩时间不多了,于是把那些资料完整的封存在小宅的地窖里,凭着自己的记忆默默的赶写着。
从陈留道长安其实并不远,来回就几天的功夫,可是这度日如年的时候,时间久显得漫长起来。这是蔡琰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这是乱世,即使在这高墙内一切显得那么平静安逸,素儿每天让阿蒙出去打探消息,看看各方人马的动态,当消息一个个的汇集到蔡琰的耳里时,就变成了一幅幅惨不忍睹的人间悲剧。看来自己不爱出门是对的,外面的世界果然很无奈。
朝会终于召开了,召集人自然是司徒王允。
蔡邕平静的穿上自己的朝服,慢慢的走出门外。蔡琰送他出来,想了想,拉住了父亲的手,“爹,能不说话时,就别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