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3(2 / 2)

孤臣孽子 海风中 2336 字 2023-09-30

gu903();据考证,澎湖有文字记录可考的历史早在唐朝,唐朝状元施肩吾唐朝睦州分水人现浙江桐庐县境内,中状元后被授予江西按察使之位,因不惯官场,退居回乡,回到桐庐分水。潜居东乡招贤里,持守正道,以礼自处。他推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隐微奥秘,辨别诸子百家遗编,体察孔子颜渊“用行藏舍”之法的宜适,明晰唐尧虞舜之精粹纯一的旨意。

后来由于受到魏晋以来文人学士崇尚道学的影响,又前往道家胜地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市潜心学道。到了晚年,他终于感悟到学道无益于世道人心,修仙非士大夫所宜为,于是立下宏愿,率族人渡海到澎湖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这位先驱者,在他的诗作中也记叙了当时开发澎湖的情景。

澎湖风光1在继修台湾府志中,有他的一首题澎湖屿诗: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

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

这首诗,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尚处于原始落后状态中的澎湖“多鬼市”、“无乡里”的荒野情景,还生动地记叙了由大陆去的汉族人民和台湾当地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和劳动的情景:少年们白天劳动,风吹日晒,皮肤黝黑;夜晚,还手举火把,在海中,捕蚌采珠。是大陆人民和台湾各族人民一起耕种渔猎,共同开发宝岛的历史见证。

在另一首感忆中他写道: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

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

生动地记述了他率领族人离乡去开拓宝岛时的心情以及他们在渡海中所见到的情景。

还有一首赠友人归武林,后四句云:去去程何远,悠悠思不穷。

钱塘江上水,直与海潮通。

这首诗说明当时由大陆到澎湖和台湾去的人是相当多的,浙江和台湾澎湖之间经常有人来往。

在辛勤的汉人开垦下,澎湖虽小却比当时的台湾繁荣发达,澎湖寨巡检司,或称澎湖巡检司,设置于澎湖群岛。有文字可考的设治时间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也就是根据一般史书及元史、新元史,考定:“蒙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治澎湖,企图进取台湾,作为征日本之准备。”

该地方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寨巡检。澎湖巡检司不但是澎湖群岛的首次行政区划,也是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但台湾本岛并未在内。这一机构原本设于澎湖岛,负责管理台澎地区事务。击败元朝取得中国政权的明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设置该官署。

唐宋以来,大陆因屡受战争的祸乱,百姓流离失所。尤其是宋朝南渡,政府偏安江南,沿海百姓渡海求生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元朝,到澎湖的汉人更多,他们已在此地建造茅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不仅到海上捕捞鱼虾,而且在岛上种植胡麻、绿豆,放牧成群的山羊,形成男子耕、渔、牧,女子纺织的聚落社会。

大陆汉人开拓澎湖之后,开始向台湾岛发展。据亲自到过台湾的元代著名地理学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当时台湾东部高山峻岭,林木葱郁,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种植黄豆、黍子。大陆商人将处川的瓷器等货物运到台湾与当地土著居民交换硫黄、黄蜡和庞皮。

随着大陆人民的不断迁居澎湖,宋元政府注意并开始了对澎湖的管理。

曾在福建任官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的感昔诗说:“行年三十忆南游,稳驾沧溟万斛舟。尝记早秋雷雨后,舵师指点说琉求。”由此说明东南沿海百姓对琉求台湾是了解的。

南宋乾道年间已派兵到澎湖巡防。宋代文献汪公行壮中记载,1171年乾道七年汪大猷当泉州郡守,当时海上有沙洲数万亩,称为“平湖”。时有毗舍邪人侵入,割尽人民所种的作物。后来,为保护当地百姓的利益,汪大猷在平湖建造房屋对200间,派军民屯戍。这里所说的“平湖”,就是澎湖。稍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并在那里定居,而且已经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已经归福建晋江县管辖了。这是封建政府第一次在台澎地区正式驻军。

元史琉求传说:“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从对地理位置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里的琉求指的是台湾。

公元1280―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日本镰仓幕府朝贡,因被拒绝,于是出兵征讨日本,途经琉球台湾和澎湖。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万户杨祥请求带兵6000人前往流求招降,如其不服就发兵攻击,朝廷从其请。当时有从小生长福建沿海、熟知海道利病的吴志斗主张先从澎湖发船往谕,了解水势地利,然后发兵。

当年10月,元政府命杨祥为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为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