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刘盈:穿越,然后在沙漠种梭梭树(1 / 2)

天命唯汉 曹吉利 1568 字 2023-09-30

太原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刘邦本来是想要带着从河内郡、三川郡最先赶来的两万戍卒驰援被匈奴再度围困的马邑城,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他暂时打消了这个计划。

原因很简单,冬装不够。

之前囤积在长安府库的狗屁帽子棉袄之类的御寒衣物,优先发放给了刘盈统领的西路军,毕竟西路军大多数时候都需要风餐露宿,和敌人在旷野之中决战,优先级自然更高。

嗯,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父爱无言。

刘邦虽然是个渣爹,但多少还是有些良心,西路军的很多特权都是在他的默默授意下而特批的。

至于中路军这边打的是防御战,行军途中遍地都是人烟稠密的乡镇,只要有钱,筹集到足够的冬装是一件早早晚晚的事情。

而刘邦不着急驰援马邑城的原因,则在于这是韩王信第二次被匈奴围困了。

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匈奴人的攻城技巧并没有质的提升,但马邑城在韩王信这几年的经营下,不仅护城壕再度加宽,城中修建了足够全体军民食用一年的粮库,而且暗渠、水井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最重要的是双方之间频繁用信鸽传递消息,刘邦知道马邑城的动态,而韩王信也知道驰援汉军的动态,所以大家心里都很有底,并不会有谁做出失了智的行为。

刘邦站在城头看了一会,眼前大雪片片飘落,天空中乌云如铅,很明显这雪是一时半刻停不下来的。

于是他紧了紧身上的熊皮大氅,默默走下城头,准备在樊会夏侯婴的陪同下巡视城外的军营,并且今晚就住在军营里了。

嗯,他不想住在太原县的理由其实很简单,这里太过拥挤了。

不是人多,而是牛多!

马邑城周边的河谷虽然肥沃,但因为前期开荒困难的原因,稍稍远离河流的地方石头太多,杂草灌木春风吹又生,种不成那些竞争力费拉不堪的小麦、玉米,所以种植的作物,以那种可以卷死野草的黑麦为主……

毕竟黑麦根系极其发达,即使水分较少的干旱地区仍然能汲取水分,就连大多数的杂草也难以与黑麦争抢养分,是少数不需要大规模除草剂也可以茁壮生长的农作物!

据说过去欧洲农民被杂草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只要冬天来临前种上黑麦,来年开春地里除了黑麦以外寸草不生……

所以不光是马邑城周边的河谷,就连太原郡许多新开辟的农田也都种植了黑麦。

不是给人吃,而是用来养牛。

农业生产离不开这种大牲口,而且养牛可比单纯的种田要赚钱的多,那些挤满了太原县的牛,并不是耕牛和肉牛,而是需要人每日挤奶的奶牛。

刘盈之前和韩王信签订有商贸契约,约定无限制收购对方的奶制品,毕竟长安城周边聚集了整个大汉帝国最富裕的上百万人口,肉蛋奶的消耗就是一个无底洞。

所以利他利我,以及追求更高收益的刺激下,许多大汉公学农学院的毕业生,被韩王信用官位加高薪‘诱骗’到了韩国,负责选育出产奶量更高的奶牛……

嗯,这其实是农耕民族刻在基因中的一种本能,他们在种植庄稼的时候,会特意在那些谷穗更大、籽粒更多的植株上系上丝带,以便在收割的时候区分这些天选之子。

不过最初的时候,这种天选之子用来当做祥瑞,以显示封建王朝的德行充沛,受到的上天庇佑,于是很多地方就有诸如‘嘉禾’、‘嘉兴’这样的名字。

但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用来挑选种子粮的一种方法。

古人虽然不懂什么遗传学、基因之类的理论,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种朴质的理论人人皆知。

而这种理论也就用在了牲畜身上,比如有‘国宝’之称的太湖猪,肉好吃是一方面,关键是能生,一次能比其他品种的猪多生好几只小猪仔……

所以,选育奶牛的标准就是看生产器官的大小,为此,刘盈特意让前往西域的商贾发出悬赏令,奖励那些从西域更西的国家贩牛而来的商贾。

毕竟后世里花白奶牛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而且荷兰人培育出的奶牛,也同样是欧洲原牛的后裔。

嗯,原牛是除爪哇牛、大额牛、牦牛以及水牛外,所有家牛的祖先,曾经分部在整个亚欧大陆的北方,西至法国,东到朝鲜,1627年的时候最后一头原牛在波兰自然死亡,才彻底宣告这一物种灭绝。

也因此,在烽烟燃起的第一时间,韩王信就把他的那些宝贝疙瘩送到了更安全的后方,挨家挨户登记造册,强行让国人‘认养一头牛’……

不过这对于陆陆续续从中原五个郡赶来的汉军戍卒是好事,只要花很少的一点点钱,就能实现鲜奶自由。

于是当刘邦的马车抵达城外的军营时,发觉奶香四溢,让他有些想念在长安城时的奢靡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