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兰池今陕西咸阳市东为他和齐王把盏饯行。
这一年初秋的大风从北方席卷而来,在满目萧瑟的五陵原上奔走呼啸。李世民听见父皇李渊的一番勖勉之辞在呜咽的秋风中显得空洞而缥缈。他仰起脖颈把那杯饯行酒一饮而尽,一股难以言传的苦涩迅速从他的喉咙一直流到他的心里。
是从什么时候起,这杯盛满了壮志与豪情的饯行酒变得如此难以下咽
是从什么时候起,奔赴沙场的激越与兴奋之情已经蒙上了一层莫名的沉重和焦虑
李世民不知道。
他只知道很多日子以来,自己就像一个在深渊上走索的人,必须保持不断前行的惯性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他一刻也不能停下来,否则马上会从悬索上跌落。而不断前行的结果同样面临巨大的危险,因为这是一条由低到高的悬索,往前多走一步,安全系数就会降低一分。尽管李世民相信这条危险的高空之索最终必然通向一座风光无限的山峰,但是此时此刻,眼前只有一团浓得化不开的黑雾。除此之外,就只有从四面八方凶猛袭来的冷雨和阴风。
还需要走多远
没有人告诉他。
在这个初秋的早晨,让李世民感到忧虑的不是他在朝中的艰难处境,也不是茫然不可预知的政治前途,而是他即将面临的这场抗击突厥的战争。
李世民之所以感到忧虑,并不是由于对手的强大,而是由于军队的虚弱。
曾经骁勇善战的李唐军队已经今非昔比了。
当奉命出征的唐军将士,在兰池宫外的五陵原上完成集结,李世民稍事检阅之后,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暴露在他的面前士兵们军容不整、士气低落,所装备的铠甲和武器也显得残破陈旧。谁都看得出来,一股浓厚的厌战情绪正在即将出征的这支军队中蔓延。
李世民很清楚,自从武德初年以来,李唐军队长年征战、兵戈不息,将士们的疲惫情绪一直在潜滋暗长,之所以没有明显地表露出来,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以及随之而来的分封和犒赏鼓舞着他们的斗志,支撑着他们的精神。而当统一天下的战争宣告结束,勉强撑持的士气就不可避免地衰竭了,而酝酿已久的厌战情绪也就随之爆发。
并且,频繁征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各种武器装备过高的折旧和损耗。但是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李唐朝廷把执政重点从军事建设转向了政治和经济建设,军队待遇也就随之降低,因而各种武器装备便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士兵的不满,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除了军队的现状不容乐观之外,还有一样东西也让李世民感到如芒在背。
那是一个人的眼神。
齐王李元吉。
从两个人并辔走出长安金光门的那一刻起,李世民就发现齐王向他投来的目光中充满了怨恨和敌视的意味,却唯独没有半点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意思。齐王似乎憋足了劲要看秦王的笑话,看他如何打赢这场敌强我弱的战争。
李世民不禁苦笑,这就是父皇李渊给他安排的副手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准备看主帅笑话的副统帅。
军队迅速向前线开拔。
远方的天际黑云翻涌。
这年秋天的五陵原上,李世民打马北去的背影写满了忧郁和苍凉。
李世民单枪匹马离间可汗大军
武德七年八月一日,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领的大军开始猛攻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并很快突破外围防线,连营南下,直逼长安。与此同时,为了多方牵制唐军,突厥又派出偏师分别攻击忻州今山西忻州市、并州和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其附庸国吐谷浑也出兵入寇鄯州今青海乐都县。
形势危急。
八月九日,长安宣布戒严。
此时,北上御敌的唐军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关中连日来天降暴雨、洪水泛滥,许多道路和桥梁被阻断,加剧了行军的难度,后方的粮草和补给又供应不上,致使原本就委靡不振的士气越发消沉。
八月十二日,唐军与突厥大军在豳州的五陇阪今陕西彬县西南正面遭遇。突厥军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列阵,唐军将士大为震恐。李世民意识到一场恶战已经在所难免,遂对李元吉说:“而今胡虏逼到眼前,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你能不能和我一起上阵”
李元吉的嘴角滑过一丝冷笑:“胡虏兵势如此强大,岂能轻率出战万一失利,后悔都来不及”
不出所料,齐王果然是一心作壁上观来了。
大敌当前,副帅公然对主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对原本涣散的军心无疑又是一大打击。史书没有记载此次随同出征的其他将领的情况,但我们根据唐军此时面临的不利局面,再结合李世民稍后出人意料的做法来看,其他将领的反应很可能和齐王一样有意无意地采取了消极避战的立场。
此刻的李世民显然在某种意义上被孤立了。
这个曾经对军队拥有绝对控制力的秦王、天策上将、十二卫大将军,现在却忽然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连自己的部属都无法支配,还打什么仗
外面的突厥大军虎视眈眈,内部的局面又如此艰难,李世民该怎么办
就在此刻,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李世民再次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若无其事地对李元吉说:“既然你不敢出战,那我就单独前往,你就留在大营中观战吧。”
还没等齐王反应过来,李世民已经率领仅有的百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