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1 / 2)

明末风暴 圣者晨雷 2353 字 2023-10-01

为什么自己的心还就是安静不下来

俞宜轩当然不会认为二哥真的喝了什么汤,即使他所言有吹嘘的成份在里头,可大致情形不会错的,他那个才十五岁的侄儿,带着一帮同样年龄的少年,击杀了数量胜过自己的水贼悍匪

二哥可以立刻转身,摇着尾巴向国振示好,自己也这样做

俞宜轩将自己记忆中与俞国振交往的点点滴滴都回忆了一遍,确认自己并没有往死里得罪这个侄儿,甚至在有些时候还对他多有维护,这让他微微松了口气。

然后他就又开始苦恼起来,很长一段时间,他是整个俞家唯一的支柱,举人的身份,同辈兄弟的智囊,他很喜欢这种感觉,让他有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俞家的诸葛亮。

但现在他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难道他不是诸葛亮,而是被诸葛亮气死的那个周瑜

就在他纠结无比的时候,突然间,俞寿又面色奇怪地走了进来。

“怎么回事,不是说了让我一个人静心读书么”俞宜轩面带不豫。

“五老爷,振哥儿让人送了口信来,说是请你去陪客。”

“不去,让他的人回去,他有什么上得了台面的客人,竟然要我去陪”俞宜轩暴怒:“他以为自己一时得意,杀了伙没有防备的水贼就可以支使我来了我可是举人,我有功名在身”

发了一通脾气,俞宜轩看到俞寿还没有回去,不耐烦地道:“还有什么事”

“振哥儿派来的人说,这位客人是桐城方家的方密之,我记得五老爷曾提过这个名字。”

“桐城方方密之”听到这个名字,俞宜轩吸了口冷气,站直了身体:“方以智来了”

方以智确实来到了襄安,比起俞国振想象的要晚些时间,但恰好赶上了这出大戏。

此时的方以智,年方二十二岁,却早就声名远播,一方面他家学渊源,另一方面他自己交游广阔,因此在长江南北的士林当中,稍有交游的便都听说过这个名字。

“原来如此,贤弟果然非同一般”方以智虽然名动士林,但却不是一般的文弱书生,他身体健壮皮肤白皙,与俞国振见过的方子仪有几分相象。他刚才听俞国振说完袭击水贼之事,不禁眉飞色舞,顿足大呼:“可惜,可惜,我来晚了,我来晚了,如果早来一天,一定可以同国振贤弟并肩杀贼”

“呵呵,我早就邀请密之兄了,密之兄拖到现在,怪得谁来”

“当然是怪阮大铖这阉党余孽,如果不是要劝钱饮光不要为阉党余孽所用,怎么会拖延到这个时候”

两人虽然是初见,可是这段时间书信往来不少,双方年纪也都不大,方以智只是二十二岁,俞国振更只是虚岁十六,因此说起话来也就没有太多的拘泥。

方以智口中的钱饮光,是桐城另一位年少名高的士子钱澄之,俞国振对这个人没有太大的兴趣,笑着摇了摇头,对这事情不予置评。

“我看了国振贤弟上封书信的问题,确实百思不得其解,万物悬空何故下坠,还请国振贤弟为我解惑”

这只是俞国振给方以智诸多问题中的一个,甚至有可能是最简单的一个,但是方以智在家中思索很久,虽然提出了几个设想,可是总得不到证实。

“自然是因为大地有吸力了。”俞国振毫不犹豫地回答。

“吸力磁石”

“有些类似,只不过磁石只吸铁器,而大地则是什么都吸,我们看到月亮绕地而行,为何不越行越远,而是周而复始,便是因为这吸力。”

方以智这个时候已经接受了地圆说,因此月亮绕地而行对他来说并不难接受,关于大地有引力的事情,他也猜想过,在俞国振这里,只是想得到答案与自己的猜想相应证。

“好,我还有另一个问题”

俞国振知道他喜欢一些来自泰西的学问,因此在与他通信时有意识地将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改头换面后写给他看,在他的信中有些问题还有证明推理的过程,有些则只有结果没有过程。这样的信对于方以智来说,实在是如同饕餮嗅到菜香,财迷听到钱响,不得到结果,让他寝食难安。

就在这时,高不胖走了进来:“五老爷来了,就在院外。”

俞国振微微一笑,他下的饵,现在终于到收钩的时候了。

第一卷十六、纸上谈兵

更新时间:20126149:32:52本章字数:4821

俞宜轩的心情很有些复杂,他虽然已经无意于科举,但功名之心却没有熄灭,特别是与名士结交之心就更甚。

哪怕俞国振袭杀了水贼,他对俞国振仍然是有些瞧不起的,因为俞国振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个白身,哪里比得上他这个举人。

但现在,他却要对俞国振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方以智方密之,那是何等的人物,桐城方氏乃是天下文宗,而方以智则是年轻一代中的翘楚,名声之响亮,比起他这个乡下的举人可不知高出多少倍

自己的那位堂侄,怎么会结交到这等人物

俞宜轩也曾经想要去桐城拜访,他的师友当中,颇有一些曾经在方氏求过学,可是桐城方氏的门却没有那么好进,俞宜轩每每自问,都觉得无论是声望还是学问,都不够资格。

但现在,方家年轻一代中最杰出者,却来到了襄安,来到了他们俞家

“五叔,这位便是方密之方兄,这位是我族叔宜轩公。”

俞国振与方与智出来之后,介绍两人相互认识,俞宜轩不敢在方以智面前摆长辈架子,抢在方以智之前施礼:“学生恩师子川公曾经在文孝公门下求学,密之大名,学生早有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