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58(1 / 2)

明末风暴 圣者晨雷 2367 字 2023-10-01

之语后,他也是微微一惊,但是不得不承认,冒充流寇灭了郑家,那么整个局势都活了

对于襄来说,倭寇、荷兰人,都是外因,都很难影响到襄的发展,真正至为关键的还是大明内部灭了郑家,对那些上窜下跳的小人,是一种震慑,同时借着张献忠的手搅乱大明南部局势

流寇所过之处,大明的基层官府会受到毁灭性地打击,这种情形之下,就无法控制人口的流动,甚至不用襄招纳,就会有无数听闻襄这世外桃源的百姓涌入襄,成为襄的鲜血液

“为破此局,矮子用了不少心思啊,只不过主公一向对朝廷保持一定的敬意,采用矮子之计向,会对朝廷的权威造成极大的打击,同时也要冒朝廷恼羞成怒的风险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情形,还是建虏大举入侵,让朝廷无暇分身”茅元仪心中暗想

众人开始七嘴八舌讨论宋献策计策的优劣,俞国振没有开口,这是他们会议的习惯,若是俞国振开口就是定下基调了在他做决定之前,众人可以就是否执行某个计划进行探讨,但在他定下之后,所有的反对意见可以保留,却不能再说出来,只能就如何让计划好实现进行讨论

尽可能避免因为不同意见而导致的党争,一直是俞国振动脑筋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这种制度上的规定

商讨了一会儿之后,众人都觉得,宋献策这个计策确实是破局的妙手,甚至可以说,有了这一策,今后大明朝廷就再也无法限制襄了

这一计策的副作用,却没有人提及

原本相对较为安稳的湘、赣、粤、闽四地百姓,只怕要因此吃不少苦头了以襄的实力,一年接收二十万百姓没有问题,但是,这四地百姓加起来,何只二十万

所以众人故意避过不提,他们知道,俞国振最为重视的就是百姓尽管有的时候,对于百姓中的个体,俞国振会流露出不满乃至轻蔑的神情,但是,对百姓这个整体,俞国振一向是心怀敬意与同情的

用俞国振的话来说,华夏百姓个体当中,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从华夏百姓整体来看,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界最具有创造力也最具有活力和智慧的,同时,他们还拥有远任何民族的勤奋

在襄施政当中,一向是尽可能避免伤害到百姓,有的时候,众人会觉得俞国振对百姓的“仁”已经到了让自己束手束脚的地步他们却不知,俞国振是为了避免开一个坏头

俞国振很清楚,只要他流露出一点不尊敬百姓的意愿,那么底下的人就敢将百姓踢倒在泥浆中再踏上几脚

他手指头轻轻敲打在桌面上,陷入了深思之中未完待续

第八卷五一二、海东暗钩织罗网四

更新时间:2012121620:12:52本章字数:4837

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飞过树林,飞到这排高大的建筑物前,自从这种钢筋混泥土的建筑取代了木屋草棚之后,麻雀们原本温暖的檐下窝巢就没有了,好在它们聪明而且适应得极快,现在已经学会在水泥楼的最高隔热层下衔草为巢,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它们停在六楼的窗台上,侧着头向里望,好奇地看着正在开会的人们。

分明有十个人坐在里面,但这时里面却极为安静,大多数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其内一人身上,而这人则在敲着桌子,若有所思。

对俞国振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他不是狠不下心的人,但那是对个体,若是对某个整体,他还是很容易宽容的。不过这几年,他的心性也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在北面杀绝觉罗氏的建虏俘虏,还是在南面吕宋城划出半径五十里的无人区。这些都证明,他已经越来越冷酷。

但那是对着敌人,今天要对的却是他一向想要帮助、唤醒和指引的百姓。

“章先生,我们的存粮是多少。”许久之后,俞国振开口问道。

“一共有存粮一百五十万吨。”章篪对这种数据是张口就来:“另外,到五月便是夏收,那时我们的存粮可能要突破二百五十万吨,仓库储存的压力已经极大。”

这个数字不说出来众人不注意,但一说出来。众人都是吸着冷气。

二百五十万吨,也就是二十五亿大斤,以一人一年吃二百五十大斤粮计算,够千万人一年的口粮

“很好,很好”俞国振也有些惊讶:“夏粮能丰收”

“一来是夏粮丰收在望,二来则是因为这半年来我们的渔业发展极迅速,得了琼州的盐场之后。我们用于腌渍鱼干的盐有了充分保障,这半年的产量,达到了五千吨。”章篪道。

新襄对渔业很早以来就极为重视。因为渔业捕捞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人体对动物蛋白的需要,节约植物粮食的消耗。而南海又是极佳的渔场,这个时代几乎没有污染。也没有过量捕捞的问题,对于整个大海来说,一年被网走几千吨渔虾,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新襄的粮食业来说,半年五千吨的产量,这可是了不起的数字,与新襄渔政局管辖之下多达千余艘大小渔船有密切关系龙门船厂虽然只造大船,但周围的小船厂却在夜以继日地制造渔船,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如今在钦`州、新襄等诸地。至少有三十余家船坊,每个月都有众多的渔船下水。

就连远在广`州、福`州的船坊,也深受其益。

在新襄,渔民造渔船,可是可以到渔政局领取补贴的。大体来算,渔民只要成立正规的捕捞队,在渔政局注册,便可以获得相当于其购船价格一半左右的补贴款,而且还能获得渔政局的护渔,不必担忧海上的海贼。

“家明。你在昌化已经有一年了,说说昌化的情形。”俞国振又道。

顾家明起身向众人行了一个军礼,然后坐下,将自己的小册手翻到其中一面,大声道:“在我们去昌化县之前,昌化县在籍七百一十九户,人口一千七百五十三人,经过一个月的清查,发觉实际人口是一千一百四十七户,四千一百一十六人。我们派去的五百人工作组规模就显得大了,一人只要负责教化八人,而最初时我们是做好一人教化三十人的准备的。”

说到这,众人都轻声笑了起来。

“针对这个,我们调整了原先计划,加快了从耽罗移民的速度,将一些未曾进入新襄的百姓,也直接送到了昌化,在半年之后,昌化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四百四十九户,一万二千六百九十一人,这样,工作组与需要教导的人口比例达到了一比二十五,正好在工作组的极限范围之内,到现在,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我们新襄的要求”

所谓新襄的要求,就是新襄对于正式拥有新襄户籍的种种限制。首先是在纪律上的要求,农民式的散漫,在新襄是不允许存在的,即使是农民,也必须拥有工人一般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因为新襄的农业生产,实际上也在按工业化模式在进行,农民的生产纪律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入分配。

其次便是在实学方面的要求,整个新襄体系下,人人都必须学习,至少要拿到相应的结业证,若拿不到证,就必须将业余时间投入到无尽的强制学习中去。这一方面是尽可能培养有一定实学素养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纠正很多大明百姓的坏习惯,比如说赌博与游手好闲,当业余时间都被强制着去接受学习,而这些学习又与个人实际利益密切相关后,他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用在赌博上了。

能做到这两点,基本上就可以在新襄立足了,但要做出一番事业,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听得那一万多昌化和耽罗来的百姓,短短的半年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已经能接受新襄的各种要求,众人都是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