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作好战争准备。如对内先要富国强民,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使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对外要掌握敌方的情况,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卷二武韬内分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篇,有的版本把“兵道”列于三疑前。这一卷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强调在作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进行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能制胜。
卷三龙韬内分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指出在战争中要调动对方,选择将帅、严明纪律,然后确定如何发号令、通信息。还指出要注意天时地利、武器装备和物质供应等。
卷四虎韬内分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卷五豹韬内分林战、突战、帮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卷六犬韬内分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十篇,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韬的军事思想比较复杂,差不多先秦各家的军事思想在书中都有反映。书中最突出的是阴谋权术思想。六韬一开头就说:“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文师这就是说,国君统治百姓,就要像渔人钓鱼,以钓饵来诱使人们上钩,听从驱使。权谋可以表现在多方面:第一,“予之为取”。就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文师说:“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由于该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无论就书中内容及文字结构而论,都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是后人所依托。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周史六韬六篇。”下注:“惠襄之间,或曰周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唐人颜师古注,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弢字与韬字同也。”但有人认为:六韬书中有“纵横捭阖,阴谋权术”的内容,与儒家“格格不入”,从而否定颜师古注。我们认为:六韬中固然有“纵横捭阖,阴谋权术”,但它们集中表现于文伐一篇中,其他各篇则不多见。相反,其反复陈述的主要观点倒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这些思想都导源于尚书,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归仁焉”等儒家思想,并没有什么“格格不入”的地方。而且六韬一书在兵书中比较起来,谈政治较多,以治国为治兵之本,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归入儒家,也是不足为怪的。汉书艺文志中把兵书列入其它各家的,并不少见,兵书司马法不是列入“礼部”,尉缭子不是列入杂家了吗六韬和其它兵书一样,是军事学,它是以战争为研究对象的。它不可能囿于一种学派,其中掺杂一些法家、道家等观点也是很自然的,说它是“杂家”也许可以,但不足以此来否定颜师古之说。况且,庄子徐无鬼:“纵之则以金版六弢”,注中引司马崔说,“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或曰秘谶也。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招:文、武、虎、豹、龙、犬也。这里周书是否周史,秘谶指什么书都不明确,相反,“本又作六韬”却很明确,其意思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
六韬的成书年代,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惠襄之间公元前676前619年,或曰显王时公元前368前321年,或曰孔子间焉公元前551前479年”。这三种说法,我们认为周显王时较为接近。因为六韬中均兵、武骑士都谈到了骑兵的使用问题,而据史籍所载,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大量出现于战场,是在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胡服骑射之后,周显王和赵武灵王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物。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六韬,其内容虽然不全,但已有文韬、武韬、龙韬等。见文物1974年第二期罗福颐著临沂汉简概述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上限不早于周显王时,下限不晚于秦末汉初。
六韬一书虽非姜太公所著,但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兵书。后汉书,何进传有:“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先主遗诏:“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志。闻巫相为写申、辕、管子、六韬一通已毕。”说明刘备、诸葛亮都十分重视六韬。宋元丰年间把六韬列入武经七书,定为武学必读之书,颇受重视。书中一些一般军事规律,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尤其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更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