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纲查知后赶紧命令部队去追,可除了收押了一些掉队的散兵外,也只是抓到了一个小尾巴。
“命令陈虎率部继续追击,给我拿下徐州”追不上,那就继续追,反正大军也是要北上的,徐州重地梁纲是必须拿到手的。
而淮安城内,松筠昏死过去之后就被亲兵带着退回了漕运总督府,面临着杀入城中的大队红巾军,亲兵卫队虽然依靠总督府拼死抵抗了一阵,可螳臂挡车又如何能成事只是好歹支撑到松筠醒来,自己了断性命免了做俘虏之羞罢了。
一同给满清守节殉身的还有南河总督康基田以及淮安的道台、知府、同知等一些文官,淮安府的通判以及山阳县令不是山阴,上章错了。改正等一些六七品小官却选择了投降。
梁纲进驻淮安之后,近卫团不含骑兵营大索全城,清军溃兵逃卒以及一些盖被清洗的门户全部被收押了起来。而余下的四团则四面出击的,其中王权王五的八团在清江浦商船对过黄河后兵锋直捣海州,而余下的六团、七团、十一团并着骑兵营则开始全力搜捕起淮安、高邮之间的清军散兵。
之前高邮大战后,红巾军毙俘清军一半左右,而逃回淮安的清军则是有一万,剩下了六七千人全成了散兵溃卒,分散在高邮至淮安之间。梁纲急着打淮安城,所以之前没有下手收拾是他们,留在高邮的冯景山部,更大的作用是看押俘虏,和封住清军溃兵往南跑的路。
眼下淮安到手,北去的路也被封死了,空出手来梁纲也就要解决这些后顾之患了。
三天的时间,三团兵力拉网式的搜查,除去机灵的往西边安徽逃去的部分散兵外,余下的人全部成了俘虏,总数都接近了五千人。
汇同高邮大战的战果,再加上淮安城捉到的战俘,三方面一汇合,俘虏总数轻轻松松的超过了两万人。
另外就是投降献城立下了大功的韩进韬,他手下本就有一千多人,自然是跟着加进了红巾军。再加上兖州镇高邮大战里的战俘,梁纲特许韩进韬从中挑选出一部分可靠地人手补充自己,如此又一个三千人编制的独立营出现在了红巾军的战斗序列中。梁纲又增编了一个中队的俄式炮配给了韩进韬部。同时下令暗营,不惜代价,尽力营救韩家一族。
韩进韬是河北人,现今这么一投降,消息传到北京,免不得全家就要遭殃。梁纲就是要跟满清抢一下速度。现在淮安清军残部都在逃亡之中,未必就有心思往北京大报告,所以救回韩家一门,暗营不见得就一点希望都没。
在清肃清军溃兵完毕之后,北上的两部也都纷纷传来了捷报。王权的第八团毫无一丝抵抗的就开到了海州城下,海州知府逃亡,同知在红巾军的兵锋之下没有片刻犹豫就献城投降。
而陈虎那一部,主力一团会同李成光李九的第九团,万余大军一路上劈荆斩棘、势如破竹,直杀到了徐州城下。
清军河北大名、通永两镇总兵率淮安残存兵力汇集了不足一千人的徐州城守营,步骑四千人都不到,只是抵抗了陈虎一天时间,徐州城就宣告易手。
两总兵以及一应副将、参将等高层武官出了倒霉的被杀被擒外,余下的再次弃城逃往。
江北之战,红巾军如此战果,始算是正式完成了预期目标
“大帅。”王邵谊递上了一个折子。梁纲打开一看,上面写的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却是几个人的籍贯、简历和家庭基本情况。“此为淮安籍在乡有为之人。属下已全部在录。”
占领一地,那就要收一地英才。红巾军政府草创促建,现在是继续有才之人供职。
“汪廷珍榜眼”惊讶声从梁纲的口中叫出。竟然是一位榜眼,真是意想不到。
王邵谊嘴角露出了一丝笑,他折子上所录人等,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个汪廷珍,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俗称中的榜眼
淮安是个人文荟萃的城市。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再兴,到明中期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五大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时来运转,似乎文气也跟着溢盛了起来。明清两朝,到现在为止仅山阳一县中进士者就有进士二百人之多,甚至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
而这近期内科场最佳者就是汪廷珍。生于乾隆二十二年,十二岁丧父,由母亲程氏扶养成人。早年科考不顺,困诸生十年,始举於乡,乾隆五十一年中举人。
五十四年中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大考,擢侍读。未几,再迁祭酒。六十年,以事忤旨,被降侍讲。
汪廷珍志趣高简,不事声气结纳,与世风相异,旁人多以他迂腐视之。和珅恶其不附自己,多方阻抑,打压也自也随之而来。六十年,以事忤旨被降职后,其母病亡,汪廷珍回乡丁忧。所以现在还在山阳,自是被王邵谊列在了首位。
只是欣喜过后,梁纲想着丁忧面上又现出了苦笑,不说汪廷珍心中有没有满清,单是这个时候就不可能将他收入帐下的。
父母死后,子女按礼要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民间称守孝三年、任官者则必须离职,称“丁忧”。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
对于自己的招揽,汪廷珍完全可以推说守孝未完,尚未除服,予以推脱。自己难道还真能把刀架到他脖子上逼他来
不过先解下一个善缘也好,送上一封书信,留下一条线。等到汪廷珍守孝期满后,那个时候怕是清廷招他去,他都不会去了。不说定,那时候自己都已经坐到北京城了
汪廷珍以下的人,有几个跟他一样,都是进士出身,而因为各种原因辞官返乡的。品行都还差不多,可以收录为官。而这些人外,就有两人身份特殊的了。
其一吴瑭,淮安人,医学名家,乾隆二十三年人。十九岁其父亲患病,吴瑭四处求医,医治无效,终于卧病不起而死去。这深深触动了吴瑭,始而学医。后四年,侄子因患喉炎发烧严重,请来大夫因医治不当反而病情加重,连话都说不了。后来又请来几位大夫来医,都因方法不对,最后其侄病情恶化而死去。此后吴瑭更加发奋学医。
至今十余年已经是天下有名的神医。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医学部分,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