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5(1 / 2)

更何况还是在匈奴人几乎失去了所有青壮的情况下,有三万汉军镇守在这里,也就足够了。

另一份,是敖烈写给刘协的奏折,把征讨大漠的前后事宜,大略的讲述了一遍,并请刘协取消使匈奴校尉部这个早已名存实亡的编制,将大漠改为大汉的第十六个州。在奏折中,敖烈还推荐鲁肃出任第一任的新州州牧,至于新州将被冠以什么名字,照例,依旧由刘协来决定。

两份文书,连夜被敖烈派人快马加鞭送了出去。此次征讨大漠和塞北,前后花费的时间将近半年了,在这半年中,敖烈的精力都放在大漠上,也不知道曹操现在准备的怎么样了,或许他早已急不可耐了说起曹操,敖烈至今还是心存矛盾的,若不是有袁绍这么一个共同的敌人,敖烈一定不会和曹操进行合作的。曹操这个人,是忠还是奸,以前看史书来了解曹操的时候,敖烈没能搞清楚,现在穿越到了三国,亲身经历了这个这个战乱的年代,和曹操近距离接触,敖烈依然没能看清楚曹操的本心。那些后世的史学家对曹操的记载,敖烈总觉得有失偏颇,毕竟谁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凭什么就能以后世人的眼光,来评判三国时期的曹操呢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或许只有编纂三国志的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才有一定的价值。

不管怎么说,在曹操没有露出真正的野心之前,敖烈是不会把他怎么样的。而且因为地域的关系,敖烈就是想把曹操怎么样也做不到啊,两人的地盘之间,还隔着偌大一个冀州呢,那可是袁超的根据地。

接下来的几天,敖烈也没闲着,白天的时候时时不忘诸让葛亮或者徐庶,去教育一番那些匈奴俘虏,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准备接受汉化,至于那些顽固分子,则由负责看守的赵云和马超带出去另行教育,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带出去的匈奴人,再也没能回去,那就不是敖烈需要关心的事情了,不接受汉化,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毋庸置疑的。

晚上的时候,敖烈则是和诸葛亮、徐庶以及李儒一起探讨各地暗影成员送来的谍报,这些谍报有过去发生的事情,因为敖烈最近半年的重心放在了大漠,这些谍报也就积压了下来;同时也有正在发生的事情,敖烈等人可以通过暗影成员收集来的情报,分析未来事情的走向。

其中一条谍报的信息,引起了敖烈的注意。刘备竟然带着部下最后的千余人,可怜兮兮的跑到了荆州,十分看重名气的刘表在表面上大度的接纳了刘备,虽然刘备已经被革除了汉室宗亲的身份,但是刘备巧舌如簧,竟把自己被革除汉室宗亲身份的事情,莫须有的归结到了天子刘协受人蒙蔽的层次,在刘备一直费煞苦心建立起来的仁慈伪装下,竟然还真有不少人相信了刘备的话,接受了刘备这样荒谬的解释。

刘表虽然并没有全盘接受刘备的解释,但也没有将刘备拒之门外,开口闭口的称呼刘备玄德老弟,对其亲厚可见一斑。刘表还在荆州北边,划出一座县城,供刘备招兵买马,其城名为新野。看到这条谍报之后,敖烈忍不住笑了出来,历史的车轮还是把刘备送到了荆州,刘表优柔寡断却又爱慕虚名,对刘备是欲拒还迎,将刘备安排到新野,无非是想让刘备成为抵抗曹操的第一道防线罢了。新野地势狭窄,人口不多,刘备很难再次获得真正的翻身,对刘备而言,想要咸鱼翻身,只有等到数年之后,刘表撒手人寰,或许那个时候,刘备还有些机会。在此之前,敖烈只要告诉孙策,不时对荆州,尤其是新野一带,进行骚扰性的侵袭,做出警告就足够了。等解决了袁绍的事情之后,再想办法对付刘备。

其实不是敖烈不想彻底断绝刘备的活路,只是他是在舍不得关羽、张飞两人而已,先前通过各种努力,敖烈已经和二人之间建立起了不错的感情,敖烈不希望自己的努力化为乌有,最后和二人刀枪相对。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半个月之后,刘协的诏书下达到了狼居胥山,正式取消使匈奴校尉部,改称通州,意寓大汉的疆土,四通八达,纵横天下。并且将通州划归敖烈的治下,并入敖烈的大都督管辖,还同意了敖烈推荐的人选,由鲁肃担任第一任的通州牧。

与以往不同,这次刘协没有附上私信,而是在诏书中光明正大的询问敖烈:朕欲封皇兄为燕王,未知皇兄意下如何通常,在天子诏书中,是不会出现疑问句的,因为天子的旨意高于一切,没有人可以质疑天子的旨意。从这一点上,足以显示出刘协对敖烈的信赖和尊敬。

另外一点,刘协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侧面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暗示敖烈,如果敖烈的实力足够强大了,刘协就会下达册封的诏书,如果敖烈自认为还不足以与天下诸侯相抗衡,刘协就会暂停封赐。封王的诏书下与不下,全在敖烈一念之间。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坚辞不受

关于封王的事情,敖烈亲自提笔给刘协回了一封奏折,表明自己已经位极人臣,不适合在担当更大的职位。况且大汉自开国以来,就没有封过异姓王,虽然敖烈是正宗的汉室宗亲,不是外戚,可毕竟已经改为外姓,封王实在是有些不合时宜。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刘协的诏书和敖烈的奏折,犹如走马灯一般来回传递与洛阳与通州之间。刘协十分恳切的再三询问敖烈,是否愿意封王,但敖烈却再三推辞,始终不肯接受刘协的册封。最后刘协无奈之下,只好暂停了对敖烈的封王。

敖烈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落人口实,免得被刘备那样的人,冠以功高欺主的恶名。像刘备那样表面仁慈道德,实则包藏祸心的大有人在,他们眼馋于功利,却得不到期望的功利,就会嫉妒一些比他们成功的人,比如敖烈。从而进行言语上中伤,偏偏在他们伪善的假面目之下,有不少不明所以的人,会听信他们的话,从而形成一股舆论压力,会对敖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