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种师道还特意派出了一队三百人的兵马护送,经过的路途主要是宋军控制下的无定河沿岸,安全自然没有问题。至于葭芦寨,虽说西夏士兵还在死守,却已经陷入了宋军的团团包围之中。这可是人数不少的战俘,将来和西夏议和的时候,都是有用的筹码。
毕竟是一片好意,林昭也不拒绝,随即匆匆赶去府州,以女婿的身份却拜谒妻家的长辈。
就在林昭前往府州的时候,汴京也接到了西北的捷报。
之前接到紧急军报,说西夏与宋朝签订和约的次日便突然出兵,战争再次爆发。消息传出来,朝堂上一片哗然。
指责西夏背信弃义的同时,对和谈使兵部侍郎林昭的弹劾也如同雪片一样。
王雱与吕惠卿之前的弹劾是个由头,捕风捉影的事情本来也无人在意。可此时,却成为做文章的由头,出现这样情况,和谈使是否该负责任呢林昭会不会真与西夏有勾结,一手策划的这次突然袭击
这样的好机会,王雱与吕惠卿自然不会错过,这可是难得的好契机。局面是他自己造成的,朝中官员本身就有微词,正好趁此机会痛打落水狗。随即又是一轮弹劾,有猜忌林昭用心的,有说他叛国的,也有说失职的。
一时间给林昭泼脏水的人一拨接着一波,林侍郎就像是十恶不赦之徒一般,成为大宋首恶。可是戏剧性的一幕随即发生了,不过数日时间之后,陕西路宣抚使韩绛的报捷的奏章到了。
西北大捷,不仅成功挫败了西夏的进犯。还成功反击,夺取了静州与绥州各一半。而且韩绛特别言明,一切都出自于林昭的谋划,他还亲自冒险出击,歼灭西夏铁鹞子。
消息一出,朝堂上再次一片哗然。
尤其是之前弹劾林昭的那些人,更是哑口无言,尴尬无比。一个成功反击,并且取得重大胜利的将领,他算渎职吗他能叛国吗和西夏人有勾结听起来更像是个笑话。他们的行为无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那么的可笑。
最郁闷的当属于王雱和吕惠卿,事情是他们挑起了,是他们推波助澜的。没想到最后却是这样的局面,他们当真有些懊恼,难不成林昭当真是有神助
弹劾就这样无疾而终了,赵顼本来有些怒意,对林昭也是多有怀疑。可是而今的局势是最好的说明,说明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赵顼也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因为李复圭那件事,和林昭之间有些隔阂。
虽说过错不在林昭,可赵顼总觉得,见到林昭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也担心林昭对因此生出二心,背叛自己。可事实上似乎不是如此,林昭一直表现的很卖力,这次更是为大宋朝立下的大功。
或许是自己多心了,赵顼心中又想到,一个小小的臣子,如何敢记恨君王呢那不是和他自己过不去吗看来自己是有些过于苛责他了,这次立功,是该补偿他一下。此子是个可造之材,悉心培养,还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当然了,还是先试探一下最好
看着韩绛禀报来的战事经过,赵顼心里就在盘算着如何封赏。取得了相当于一州之地,可是开疆拓土之功啊,封赏可是不能少。
不过在论功行赏之前,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先决定。
那就是和西夏到底是战是和
目前宋军的势头十分不错,占领无定河以东的土地,士兵正高。趁着如此机会,一鼓作气,继续进攻,说不定还会大有进展。数十年来对付西夏,一直处于守势,也是败多胜少,难得有如此胜利。也有继续推行的基础,朝堂之上有不少人已经开始呼喊,增加兵力,直捣兴庆府。
作为一个有大志向的年轻君王,赵顼有这样的冲动。
当然了,也有人反对,认为该停战。已然取得了这样的成效,见好就收便是了。万一继续冒进,结果却战败了,好不容易取得了成果将会尽数付之东流当真是不划算。
对于赵顼而言,这是他登基以来首场胜利,是完全可以载入史册的功绩。若是好高骛远,万一要是
一时间,赵顼好生为难
第四三三章因功封妻
赵顼毕竟还年轻,他也有些许的虚荣心。
在对西夏作战这件事情上,他的“祖父”仁宗皇帝并无多少成就,多半时间以失败为主,主要采取守势。也是在那个时候默许了西夏的超然存在,甚至容许了李元昊据有占领宋朝的土地,在其执政历史上也是一桩污点。
至于他的父亲英宗皇帝,在位不过短短四年,来不及有什么大作为。数十年来,西夏一直是大宋的心腹之患,也一直很不光彩。这次好不容易在自己手中有了出息,取得了一定胜利,并且占领了一州之地,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通过此役,可以显示出自己比前代君王更为优秀,更符合中兴之主的特点,将来史册上也能留下不少的溢美之词。可是赵顼一直也有做大有为之君的志向,恢复汉唐旧日疆域,也是他的梦想之一。
这次对战西夏是个很好的开始,若是趁着这个机会,能够继续扩大战果,那么那将会是天大的功绩,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赵顼不想就此罢手,可是又有些担心,万一出兵再有什么失误,反而失败的话,那可就是
赵顼一方面想要保持现有成果,一方面又想扩大战果。一系列的愿望与担忧交织在一起,让他颇为纠结,西北安定的喜悦也完全被冲淡了。
一个人做不了决定,那就询问一下臣下的意思。放在朝堂上公论,不会有什么结果,好几次的经验告诉他,那样最后的结果还是争执。所以只能询问重臣们的意见,比如宰相。比如翰林学士,比如六部尚书。
王安石和赵顼一样的矛盾,在疆土问题上他一直主张恢复汉唐旧日疆域,是有雄心的。如今宋军在西北大获全胜,势头不错。乘胜追击似乎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是王相公同样有顾虑,他倒不是向赵顼那样患得患失,而是在考虑能否支撑这一场战事,确保胜利。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敢轻易而为之。
再者,变法正是关键时候。这个时候将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战争上。变法容易被忽略,也会因此大受影响。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故而也有些为难。
至于翰林学士这边,倒是没有那么多私心。只是建议皇帝两手准备,保证基本利益,争取利益最大化。
比如。司马光就说了一句很实际的话:“边功虽好,却也要顾及国内,以及辽国的反应,还是慎重为好。”
辽国怎么能没反应虽说西夏反复了好几次,可辽国人最终还是看在往日的面子上帮忙,出手拉西夏一把。说到底还是利益的问题,辽国不想看到宋朝太强大。将西夏打的太惨。毕竟西夏的存在是帮他们分担压力,牵制宋朝。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辽国南京幽州城外又进行了一场演习,规模比上一次更大,假想敌自然还是宋朝。
如此情况下,大宋朝廷自然就有压力了。赵顼无可奈何,在咨询了诸多的臣子之后,想要了一个折中的两全之策。
西夏的投降,接受
谈判也可以开始,但是条件必定十分苛刻。态度自然要盛气凌人。提出的条件最好是西夏一时间难以答应的那种,目的就是拖延时间。然后再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做决定,到底是出兵进攻,还是顺水推舟答应和谈。
“姑且这这么办吧”现实所迫是一方面,赵顼的表现也从来不是那么果决。
“是”
诸位宰相们也松了一口气。说实话,他们底气与信心都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