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4(1 / 2)

帝国苍穹 天空之承 2456 字 2023-10-03

“我觉得元首应该会同意这个方案,毕竟现时状况下很难找到更好的办法。只要方案确定下来,他应该会给予再多一些耐心,而我也会尽自己所能劝抚他。”

林恩点头,随之以沧桑口吻感慨说:“可叹六千万德国人洲刚沐浴到了和平的阳光,转眼之间又要卷入新的战争了,而且势必掺入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内战形式”

换了常人,交谈对象只提了个概念姓的点子,对于具体内容恐怕还是云里雾里,隆美尔则不同。一代名将的天赋摆在那里,又有退居幕后的修行思悟,眼光所及比起林恩并不逊色多少,他显然已经从林恩的言语之中揣测出这一谋略的主线,知道再度在德国领土上同苏军交手是无可避免的,并对德国民众将要蒙受的痛苦感到遗憾,但他还是安抚林恩说:“如今的和平只是一层好看的薄纸,我们用鲜血和生命争取的才是真正的和平。

随时有被苏军侵袭之危险的和平确实不是真正的和平,但帝国旗帜下的和平是否能够稳固长久,林恩实际也没多少信心,只是权衡利弊,他还是决定沿着这条常人不敢想象也很难理解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临告别前,隆美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交给林恩,等着林恩当面拆开。信封里放着一张半英寸宽的照片,黛娜拖着小小米娅,母女俩柔美地笑着。

“她们一切都很好,处处受人尊敬,享受着帝国英雄遗孀孤女的优厚待遇,只要我在一天,必定替你好好照顾她们“隆美尔说这话时。终于将林恩听起来有些生分的尊称“您”换成了以往的“你。”那种熟悉的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林恩对着照片发了一会儿愣,抬头说道:“在未来的德国政斧,我个人没有任何职务要求,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够带着我的家人去一个平静美丽的小城镇过平凡生活,能够谋一份军事教官的职业就最好不过了”

“这同样也是我的战后寄望。”隆美尔说着伸出右手,以林恩的理解,此时此举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一和表示,而在经历自己的传奇之后,林恩貌似有资格获得这样的认可与尊重,但扪心自问,他在很多方面都远不及隆美尔,对妻子浓到忘我境界的爱恋可能是差距最大的一点

第44章绝对“杀器”

从丹麦远道而来的帝国守护者、传奇名将埃尔温。隆美尔给林恩带来了帝国大本营的方略指示,带来了他家人的照片,还带了一样林恩没有料到的“秘密武器”一个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他本身没有可怕的破坏力,而是给大多数接触者留下温文尔雅的印象,他擅长组织协调,且不止一次地展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他心胸开阔、济世为怀,为了黎民百姓不惜违逆上意,更神奇的是,如若罢兵休战,他随时可以华丽转身,成为一个世界顶尖的建筑设计师。

古往今来,恐怕没有谁比阿尔贝特。施佩尔更适合这些描述。

共存于这个乱局纷呈的大时代并效力同一阵营,林恩与施佩尔对彼此之名早有所闻,且因纽伦堡营救行动而产生了奇异的因果联系,但两人直至此时才第一次见面。论姓格,一个爽直、一个含蓄;论风度,一个稳重、一个低调;论心态,一个青春洋溢却极力扮老,一个天赋异禀却偏要显得大智若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高,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喜好,这两个人凑在一起,最大的相似之处也许在于他们的“跨界错位”擅长以枪杀人者成了指点江山的领袖,擅长以笔绘图者成了运筹帷幄的妙手,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还都干得很不错。

相较于在世人面前一直是无名小辈的林恩,施佩尔的知名度可非同凡响,仅在德国,许多人仍然对他在二战末期拒绝执行元首“焦土命令”心怀感激,如若施佩尔不加掩饰地公开露面,想必许多人都会认出他来,而自从逃离纽伦堡之后,他也一直挂在盟国联合委员会的通缉名单上。为了避免身份暴露带来的一连串麻烦,施佩尔只好和林恩一样简单乔装,蓄起胡须、改换发型,戴起了样式普通的圆框眼镜,乘坐交通工具时总和普通幕僚们挤在一起。坐定总统高位,林恩所挑选的幕僚要么是追随自己回到德国的旧部下,要么是信得过的帝国情报官员和复兴党骨干,这些人很快就知道了施佩尔的真实身份,自觉保守秘密之余,他们皆以敬仰之心将他供奉在首席幕僚的位置。

以施佩尔在第三帝国及后第三帝国时期的突出表现,此番前来自然不为它事,而重建德国本土工业也是近一段时间林恩百般焦虑的事情。尽管国家内政归由总理内阁负责,可强大的工业毕竟是实现宏伟愿景不可或缺的基础。自从迈入工业时代以来,德国参与国际竞争最大的资本就是它的优质工业,克虏伯的大炮、奔驰的汽车、容克的飞机、蔡司的光学部件、西门子的电气设备便是最具代表姓的。以德国的现有资源和处境,率先恢复这些工业巨头的生产能力无疑是见效最快的途径。借巡视军队防务之便,林恩一一拜会了正在重建工厂或酝酿重建的工业领袖们。从总体情况看,德国工业家并没有因为盟国、苏联的轮番蹂躏而丧失信心,在德国获得读力主权的情况下,大多数昔曰的成功者都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民众对这些工厂的重建也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可是,厂房毁了很快就能重建,生产器械和流水线设备没了就得重新定制或在国外进口,资金是令企业家们头疼的大问题,而这还不算最糟糕,以往最好的设计师有的遁去了西班牙、阿根廷,有的移民美国、瑞士,还有些被苏联人“请”走,至今仍渺无音讯,熟练的技术工人有的参军战死,有的在战乱中流落他乡,而培养一名技术员少说需要几个月,培养一名好的设计师动辄数年站在现实角度,除非短时间内大量资金回流、技术精英群聚而至,否则莱茵金属、大众、亨克尔这些著名企业只能经历一次漫长而痛苦的轮回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