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96(2 / 2)

他听到曹仁的嘀咕,也不禁露出苦笑,“我听说,西凉军这次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虽然没有听说他们使用天雷火,但却足足调来了五百具绞车弩。那绞车弩的威力,我曾听人提起过,非常可怕。据说在三百步以内,能够贯穿铁甲郿县虽然坚厚,但是面对这种绞车弩,恐怕是很难抵御。若子丹继续坚守郿县,很可能会出现城破人亡的局面,还要早作决定。”

青年正是杨修,前太尉杨彪之子。

建安三年,杨彪被满宠收监,险些死在牢里。后来幸亏得亲朋好友相救,总算是脱离虎口。

在此之前,杨彪一直是对汉室忠心耿耿,一直希望助汉帝掌权。

但是在经历那一次灾难以后,杨彪显然是怕了,更不要说继续和曹操作对。建安四年,杨彪便返回弘农老家休养,闭门不出,更不与任何人联络。不过,他还是让杨修留在了许都,也希望杨修能有一个前程。本来,杨修在许都过的还算不错,因为他文采过人,而且极为机智,故而甚得曹植器重。只是在建安七年时,杨修患了一场病,便返回弘农老家休养。

后夏侯惇为京兆尹,便征辟杨修为长史。

不得不说,夏侯惇在这一点做的不错杨彪虽然辞官不做,闭门不出,可是弘农杨氏作为京兆大族,其威势却不容小觑。在关中地区,弘农杨氏的地位,绝对能够名列前茅。杨修素有才名,甚得关中世族认可。夏侯惇征辟了杨修之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关中世族的支持。

夏侯惇离开关中之后,曹仁接掌京兆尹。

但是杨修的地位却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得到曹仁器重

他说的不错,郿县的城墙,与虎牢关相比有天壤之别。

更不要说,曹朋为了抵御汉军攻击,在到了虎牢关以后,还命人加强了虎牢关城墙的厚度和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虎牢关仍是岌岌可危。

那么防御力度远远比不上虎牢关的郿县,自然也无法抵挡

“可是,两军交战正酣。子丹恐怕也不敢贸然撤退吧。”

曹仁何尝不知道,曹真若继续坚守郿县的话,会凶多吉少。只是,双方交战正炽,任何一方撤退,都可能引发大规模溃败。若真的出现这种局面,哪怕是曹仁。也不敢承担后果。

杨修沉吟片刻,起身道:“将军待修,素有恩义。

修投效至今,却没有立下寸功子丹若继续坚守郿县,恐怕会有危险。可若是冒然撤退,情况恐怕更糟。修愿前往武功。掩护子丹将军撤离。而后修于武功抵御西凉军,尽量为将军争取战机。”

“这个”

曹仁犹豫了一下,轻声道:“德祖有此心,我感激不尽。

可问题是,我现在手中已没有太多兵马可以调派,德祖若前往武功”

曹仁说的是实情

关中兵力约有十余万,听上去似乎很充裕。可问题是。这十余万大军,要分别驻守于各个关隘。龙门山必须屯驻兵马,以抵御河东兵马。哪怕现在杜畿不在河东,可是河东仍驻有大军,对关中虎视眈眈;除此之外,左冯翊也要屯驻兵马,以牵制并州之敌;茂陵和槐里需要屯驻兵马,长安也要有兵马驻守。否则必然大乱左一处屯兵,右一处屯兵,到头来曹仁计算了一下,他手中可用的兵马寥寥无几。这种情况之下,就算杨修愿意,又如何救援曹真

哪知道,杨修听罢却哈哈大笑。

“将军未免太小觑了我弘农杨氏

虽说杨氏声威大不如前。可是几千僮客却还有。

我已经命人从弘农抽调了三千僮客,随时听候我的调遣。只要将军一声令下,不需将军派出一兵一卒,修便可以前往武功。接应曹子丹。”

曹仁听罢,不由得喜出望外。

他连连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要烦劳德祖。”

洛阳,铜驼巷。

司马防这两日受了风寒,故而身体颇为不适。

自司马孚离开洛阳以后,司马防便觉得有些心神不宁。可细想起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伴随着虎牢之战拉开序幕,曹操返回洛阳,司马防这种惶恐的感受,也就变得越发强烈。

年纪大了,加上心里有事,竟然病倒在榻上。

幸亏这洛阳城里不缺医生,诊治及时,总算是没有大碍

可即便是这样,司马防仍是感觉身体发虚。于是便闭门谢客,整日待在家中调养身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这一日,夕阳斜照铜驼巷。

洛水河面腾起一片氤氲,将铜驼巷笼罩其中,若隐若现。

司马防洗了个热水澡,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便登上夕照阁每年中秋,铜驼夕照的景致极美,也是司马防百看不厌的景色。他靠在栏杆上,捧着一杯热茶,眺望楼外洛水风情。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打乱了司马防的思绪。

他心中有些不快,扭头看去,却是五子司马恂从顺着楼梯上来。

司马恂,年十五岁,表字显达。

他登楼之后,先是与司马防躬身道了一声罪,而后轻声道:“父亲,外面有一个自称是颍川故友前来求见。”

“不见”

司马防心中不快,语气也不太客气。

什么颍川故友我在颍川,哪有什么故友

司马恂连忙道:“父亲,那人说父亲肯定会这么说,所以交给我一本书,说是要还给父亲。”

司马防一怔,便站起身来。

“什么书”

司马恂连忙把一本书递给司马防,司马防接过来看了一眼,脸色顿时大变,脱口而出道:“那人今在何处”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379章官渡七

书,是一本极普通的书。

封皮上写着刘中陵集四个字,除此之外再无任何特别之处。

刘中陵集,是刘闯根据刘陶生前所写的各类文章编撰而成的一部书,说实话其发行量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嘛刘陶生前虽然声名响亮,可是在学术上并无太多成就。他的文章,大都是一些忧国忧民的奏疏,也许在后世可是令学者进一步了解东汉末年时期的社会状况,但是在东汉末年,说实话并无太大意义。这本书的发行量不大,更多是为了纪念刘陶。

没办法,谁让刘闯而今是河北之主,雄踞四州,更是大汉皇叔

花花轿子需要人来抬,刘闯在学术上是不太可能有太大成就,除了几篇剽窃的诗文之外,恐怕是无法留下太多的痕迹。于是,人们便把目光转移到了刘闯的父亲身上。毕竟刘陶当年也是名士,在士林中颇有声名。有了这一部刘中陵集,也表明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