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 / 2)

隐相 水叶子 2387 字 2023-10-03

而今少爷不仅说了,而且还是发声清朗、侃侃高言的如此流畅。虽然庄海山不太能辨明少爷究竟说的对不对、精彩不精彩,但他素来聪明,一看园子里那些士子们的脸色,少爷分明说的极好,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实在让刚刚挤到园子门口的他不敢置信。

天爷爷,这是怎么了

要知道他刚才之所以如此急慌慌的往这边赶,是算定了少爷必然答不出话来,最终急怒之下离魂症必然发作,最轻也得当场昏晕在地。他一路赶来就是准备收拾残局背少爷离开的。

谁知道竟然会是这样挤出一身汗的庄海山顿住步子,使劲揉了揉了眼后再向唐松看去,不错,这就是自家少爷呀

只是这变化也太大了活像是两个人似的

庄海山正心神大震的时候,猛然听到身后一连片的唱赞声:“好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小相公话说的通透”。

初唐末年虽没有说书的,但大的寺庙中早已开了“俗讲”,由和尚们在初一十五香客游人众多时登坛开讲佛经,只不过这种俗讲却跟高僧在莲花座上讲经不同,乃是将佛理以说故事的方式讲出来,譬如佛祖割肉饲鹰等等,后世说书行即由此发源而来。

这些个香客游人们平日里听俗讲听得多了,紧要处的喝彩已经成了习惯,此刻见这唐松相貌清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话语又委实简洁有理,顿时忍不住就喝彩出声。

这声喝彩愈发让庄海山惊喜的不知所云,园中那些士子们也都不约而同收起了脸上的玩笑神色,挺直了腰背。

这说话的还是那个唐呆子

唐旭作为始作俑者,双手伏案,身体早已在不自觉中挺的笔直,眼睛里满满的全是不可置信。唐嵩侃侃而言,气贯意达,精神再健旺没有了,那里还有半点那郎中所说的油枯灯尽的样子

便在这些人越发不解的惊诧迷惑中,唐松的发言已近尾声,开口作结语道:

“是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于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北宋真宗御制的劝读诗可谓是将读书的功利性赤裸裸的揭示了出来,要劝人读书再没有比这更好的说辞了。这首诗从问世之日起便轰传天下,此后数百年间代传不绝,直至唐松穿越前的后世依旧是尽人皆知,单从这流传情况上即可看出此诗的杀伤力之大。

今日主持聚会的许县令本也是岭南贫寒士子出身,当年赴京应试的盘缠都是四处告贷借来的,其间不知受了人多少白眼。此后前往长安一举明经中试,曲江赐宴、雁塔留名,虽然没有进士科的荣耀,但那种一雪多年积郁,扬眉吐气的畅快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此后由从吏部分发的从九品官吏做到如今正七品的襄州首县,富贵权势可谓是一样不缺。而追根溯源,他这人生遭际上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是由读书科举而来。

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许县令再听到这样的劝学诗真是份外有感,只觉字字句句都印证在了他身上,说到了他的心口里,而人生中除了忠君孝亲之外再没有比这更真更大的道理了。是以唐松话刚说完,他老大人已伸手一拍案几,击节赞道:“字字句句直指人心,遍天下为人父母者都该好生听听,说得好”

第二章盏酒做奠后世今生

此时大唐立国已有八十载,贞观盛世至今也已有数十年之久,天下升平正是文事大兴的时候,读书有成而后光宗耀祖的念头也早已深入人心。不止是许县令,唐松这话可谓是说中了满园内外所有人的心思,许县令的赞叹声未罢,园外看热闹人群中的喝彩声已经哗然而起。其间更有许多人口中念念有词的记诵个不停,不仅要把这话学回去劝说小儿辈,便是作为家训世世代代传下去也尽够了。

许县令此时早忘了唐松之前那小小的不恭,看向他的眼神中居然隐隐有了点儿知音相赏的意思,“来呀,赏儒衫一领,钱十贯以资笔墨”,赏赐完毕犹不忘让伺候的书吏取来笔墨录下了这一首劝学诗。

唐松发言完毕,后面的文会依旧进行下去。只是由他引发的文会高潮委实来的太早,在这样的光彩面前后面的部分就难免意兴阑珊。就连那许县令也将满腹文思用在了如何据这劝学诗作一篇县衙劝学榜谕上,而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这地位最高,主持文会之人都是如此,还让那些力图表现的士子们怎么打得起精神

文会草草结束之后,许县令先是向张启玉温言劝勉了几句,随后向着唐松好一番奖掖后方才率众归去。不说别人,就连张启玉自己都看得出来,许县令对他的劝勉多半还是顾着其家世的颜面,而对唐松说的那些话才是语出真心。

众士子环列礼送走许县令后,相视了一番复又将目光集中到了唐松身上,但此刻偌大的园子里却是反常的一片寂静。

今日这场文会真是太出人意料了,之前谁能想到往日里在文会中话都说不囫囵的唐呆子竟然得了彩头,不仅如此,他这彩头得的更是力压群侪,一枝独秀。

便在这时,直到此刻脑子里依旧晕晕乎乎的庄海山抢步跑进来,将许县令赏赐之物一扫而空后拉起唐松就走。生恐自家少爷耗费心神过度,万一发了离魂症可怎么了得。

不提其他士子面面相觑莫名所以的情状,心下事多的唐松也不愿在此多留,遂顺势跟着庄海山一路出了鹿门寺回转山中结庐之地。

唐代的读书士子间流行着两大风尚。一是漫游,即学业有成后并不先急着往长安参加科举,而是跨马离乡漫游天下,一则是游名山秀水以增长见识,二则是沿途访谒各地名流学者切磋学问以求精进。

除此之外的另一大风尚则是读书山林,即士子们在学堂里学完四书五经、诗赋诸法等需要老师口授面命的知识后,多会选一处秀美山林结庐读书,此举意在摒弃市坊间的繁华诱惑,借助山林的清幽灵气将此前所学细揣深思以求提高。比起学堂中,这读书山林的阶段可谓是深读了。

至于读书山林的时间期限则是长短不一,短至半年,长至三五年甚至八年十年也都是有的。这一风尚在唐时不拘家中贫富大多如此,譬如那盛唐诗仙李白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离开四川前,就曾在青城山中结庐两年;再譬如盛唐时襄州所出的大诗人孟浩然更是在这鹿门山中结庐读书达数十年之久。

鹿门山风景秀美,自东汉末年著名隐士庞德公屡拒朝廷征召携家隐居于此之后更是声名大振,素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称。加之此山距离襄州城不过三五十里,跑马不要一个时辰即到,实是士子们读书山林的上选之地。

唐松来的晚,山中靠近官道处的好地方早已被人占尽,他这结庐处未免就入山深远,不过这也不是全无好处,譬如他那结庐处不远的八卦池就是后世鹿门山中名胜,此地虽有些偏僻,但要论山水风光之妙真是无可挑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