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弄什么玄虚,直接说吧”
“方今天下之士族门阀,譬如崔卢李郑皆毕聚于北方,是故有北地旧族之称。在这北方,彼辈势力太盛,实不利于通科之兴发。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大人何不将通科移往江南”
贺知章此言还真是唐松从不曾想过的,但细一寻思,他这个思虑多日的念头似乎还有些意思。
但不等唐松多想,叩门声又起,却是陈子昂来告辞了。
三人简单的说了几句后,唐松便与贺知章将陈子昂送到了清心庄庄门处。
目送其去远之后,唐松正要折回,蓦然又想到昨晚之事,遂叫来门房问过。
说到此事,门房老张显得有些局促,“昨晚是公主前来,因其嘱咐了不让通报,是以我就未能及时报进”
“公主”唐松闻言心中一动,“那个公主”
“就是隔壁迷思园的主人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她来干什么既然来了,为何又悄然而走
寻思了一回却没个头绪,唐松也就不再多想,引着贺知章回到公事房,细细听他把想法都说了。
贺知章说完,见唐松不发一言,“大人,我这个思虑如何”
唐松沉吟良久之后才开口,“眼下这一关若是过不去,通科都已不存,还去什么江南为今之计先应付了眼前的难关再说”
贺知章在清心庄一直逗留到天色欲晚时才乘着沈思思的车马回城。
就这一天的时间,昨晚迷思园诗会的经过已经如风传扬,唐松居然能诗,这在士林大起热议。
与此同时,也正如贺知章此前所言,八老毕竟不是普通人,其成名也非朝夕之间。四十年积累下来,其在士林间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昨晚虽有小挫,但八老毕竟未曾出面,是以虽然难免有非议之声,但仅此一事实难动其根本。
在这种情况下,最倒霉的就数出头鸟的郑知礼了,他几乎是一个人将迷思园诗会所有的不利都给扛下来了,随之也成为整个士林的笑柄人物。受此事牵连,一并连他那通奸下人妻室的事情都给翻了出来,传的沸沸扬扬。这位成名多年的荥阳郑氏子弟,当朝从三品大员就此声名狼藉。
随着这一天过去,中秋三天的给假也正式结束。朝堂迎来了新一次的大朝会,国子监也在为两天后八老的讲学做着最后的紧张筹备。
第一百二十四章我要唐松
周承唐制,若无突发之军国大事的话,每月的大朝会向例是有两次,时间分别是初一、十五。每次大朝会时,凡在京六品以上官员俱需排班上朝。
因中秋佳节给假三日,八月间第二次大朝会的时间就顺移到了八月十七日,也即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早晨。
随着内宦手提静殿鞭抽出九声爆鸣,排班完毕的文武众官顿时停止了各样议论,理理官服官帽之后便谨按品秩位次鱼贯进入了宫城内的宣政殿。
两班站定,复又经当值的殿中侍御史纠劾之后,便听殿后奏起了丹陛大乐,煌煌大乐声中,圣神皇帝自殿后龙行高步而来,升座临朝。
武则天方一坐定,文武百官便在魏王、文昌左相武承嗣的率领下舞蹈而拜,山呼万岁,其声之大,远传数里,整个宫城都隐约可闻。
拜舞毕,殿中侍御史率先而出,进奏天下各道州并八百羁縻州奏进的祥瑞之事,圣神皇帝和悦而听,微微颔首。
殿中侍御史进奏完毕后百官随之朝贺,众言祥瑞之出乃天子圣明,顺于天而应于人。
群臣贺罢,圣神皇帝出嘉言以勉众官,满朝文武再次拜谢,至此,一应例行程序方才走完,大朝会正式开始。
中秋之后,时令已入深秋,所谓“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秋高马肥时节,正是边塞多事之时,先是政事堂相公出班次进奏四方边事。继而又有主管相公奏报各道州租庸调等税赋的征集情况。
边事无碍,税赋征集一切正常,便有户部官员进奏地方道州水旱灾荒之事,似这等事情政事堂早已知晓,并在之前已有应对章程呈送内宫,此时再当众宣示,允满朝诸官查漏补缺,众官再无疑义之后,应对章程便正式明发照行。
军政、财政、民政诸事进奏廷议完毕之后,诸主事相公退回班次,随后就有御史台官员进奏巡查御使自天下四方传回京中的章奏,弹劾地方官吏二十一员,似此等事情的处置自有定例可循,御座之上的武则天但循例分派官员查证处断就是。
随后又有礼部官员奏进地方道州呈报的节妇烈女之事,工部官员奏报地方驿路、桥梁的建造修复之事,如此林林总总,凡皇城六部及各台、寺、监俱有所奏。
朝廷直辖三百六十州,除此尚有八百羁縻州,帝国实在太大,拉拉杂杂,琐琐碎碎的事情实在太多。加之这样的大朝会一月只有两次,皇城各衙门便是无事的也要尽量找些事情出来奏一奏,好歹在天子面前露露脸,摆一摆辛劳,表一表勤勉,这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也无甚好说。
好在事情虽多,却都是有章可循,武则天登基虽只三载,但实际理政却已不下二十年,对于国事早已乱熟于心,一一循章处断不提。
待这些大事小事都料理完毕,大朝会已经进行了个多时辰。这时政事堂及各衙门均已奏事完毕,下面便是文武百官自由进奏时间,所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散班”
此时,众官便可不必再像刚才那样谨守衙门职司的区分,准予自由奏事。
武则天刚一宣令百官进言,顿时就有国子监丞李四维出班奏请废除通科,“科考者,抡才大典,为国选才,不可不慎。通科者也,前所未有,亘古不闻,尤当慎之,臣窃以为此事不可妄行之”
李四维言语刚罢,文臣班次中又走出秘书郎崔元庆,手持芴板附奏曰:“李监丞所言极是。明岁科举中新增之通科及清心庄当罢废之,便是陛下欲行通科,臣亦以为不能操之过切,宜令群臣详议利弊之后,若果能行之,再行不晚矣”
国子监丞乃国子监中之属官,秘书郎乃秘书监中之属官,有此两人提议之后,顿时引来和声如潮。
“臣附议通科之设名为博采众家之所长,实则杂糅拼凑,非驴非马甚矣。科考乃天下士子之所仰望,于科考中设此非驴非马之通科,则天下士子做何想法臣固以为必当罢废之”
“臣亦附其议。而今为通科之设,士林已是群议汹汹,皆以为不可。清心庄外日不乏人,罢废之声不绝于耳,陛下乃圣明天子,必能以百姓心为心,顺应民心而罢通科与清心庄”
“臣附议”
“臣附议”
一个接着一个,一时间通科与清心庄真成了过街老鼠,宣政殿内一片如潮的罢废声。
眼见此事的发动者起自国子学与秘书监,附议者十有七八皆是北地旧族的世家门阀子弟,班次内分属武党与李党的朝臣们俱都缄默无言,既不出言反对,亦不出班附议。
这是近年来中间派少有的一次集体发声,气势正盛。武李两党实在犯不着为此不关己之事出头,乐得看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