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3(2 / 2)

庶门 一语不语 2411 字 2023-10-03

刘文严好像刻意在拖时间。路况不好,他更是有理由拖延。

关中以东都在下雪,而关中西部,到河西走廊的方向却是一片晴天,但此时突厥人已经撤到了漠北,一时间不敢再到漠南来放牧,让他们再走关西已经不符合现实。

袁博朗气愤之下,发出的不过是抱怨之语。

京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迎接突厥使节以及刘愈等军将回长安城这件事上,此时朝廷也有一些其他的事情。

一来是秋粮的入库,这让朝中户部和六台衙门的人很头疼。因为战事的频密,地方“借粮”情况很严重,北方的这一战已经将国力耗费到巨大的亏空,整个秋赋的收入,甚至还不及去年灾荒之年。有灾也有好事,朝廷在收入一项上还是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主要依赖于商贸司的进项。

光是商贸司的收入,一年的收入就近乎占了朝廷收入的一半以上,这还是商贸司在年中才成立,一年尚未完结的情况下。商贸司的高油水,也让朝廷感觉到商贸司少监和经理衙门是多么的重要,但这几样牢牢的掌控在刘愈旧部属的手上,在刘愈离开长安城后,一直是隋妤和韩升在负责,虽然一个是女子,另一个又年老,但二人不管是在治国还是治商上都极有才干,将大顺朝的经济在如此的战乱之下运行的井井有条。而之前朝廷出于对商贸司的依赖,也不得不放权,直到战事结束,新政即将实施,皇帝才打起了商贸司的主意。

朝廷现如今另一件令人关注的事,便是新政的实施。

新政从七月开始准备,到十月下旬才准备了不过三个多月时间,却已经跳过了论证和实验的步骤,直接要切实落实,而且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虽然很多人觉得新皇有些操之过急,但明眼人也明白,这是新皇想大有可为的一种表现。新皇如果想摆脱对一些旧有势力的管束,成为千古名君,就必须拿出一些手段,新政就是他的手段。

但是他毕竟还是太年轻气盛,新皇在这一步上,很多人认为是走错了。

因为那个令新皇挥之不去的阴影刘文严又回来了。他一回来,新皇推行新政必然是困难重重,很少有人知道,现在苏碧和袁博朗正在商议秘密除去刘愈。

十月二十七,大雪停后的第三天。刘文严一行和突厥使节一行终于过了潼关,然后刘文严好像是感觉到什么危险事情的来临,留在潼关里几天都没再往关中走。皇帝无奈,只好下圣旨去催促。

朝中的人也议论纷纷,分别在猜刘愈到底是为何这般不急不慢。很多人猜想是刘愈不甘心自己的帅位被花集安窃夺,不甘心这样回到长安城,那也就是说,现在刘愈的主要敌人是远在邵武关的花集安。此时新皇沉默着,谁也不知道新皇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结果冬月初一,长安城收到消息说刘文严重新出发,准备回长安城。袁博朗也摩拳擦掌准备跟苏碧联合展开对刘文严的殊死较量,皇帝那面下了一个惊天的旨意,令各方的人都大跌眼镜。

袁博朗被罢相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兜完圈子卖关子

罢相,历朝历代都不鲜见,就以顺朝为例,平定天下六十年间,三代皇帝已经前后历经了三十多名右相。

袁博朗当右相不是最短的,当然也不会是最长的。

可这毕竟是朝廷的大事,袁博朗身为先皇钦定的顾命大臣,在皇位更迭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也算是兢兢业业,能力不高但也尽了他本份,一直在为皇权的稳固在奔波劳心。他的突然被罢相让所有人都摸不着现如今朝局的形势,皇帝这是要做什么

在本朝,两相的权力已经被极端弱化,外不能掌军,内要受制于六台衙门和六部、尚书院,名义上挂着文官之首的头衔,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为朝廷智囊一样的人物。就算是袁博朗被罢相,他也兴不起波澜,谁都知道他没有资本。而顺朝外派一方的藩王和武将,想要罢黜他们的官职,朝廷就要谨慎许多。

袁博朗本人知道自己被罢相也是当天的事,提前他一点风声都没收到。只是这两日将秋粮入库的事情统筹完,皇帝好像有意晾着他,连六台衙门的议事都停了两天,说是要筹备新政的实施。谁知道新政还没影子,皇帝先拿他开了刀,把他踢回家抱孙子去了。

这让原本准备跟袁博朗联合来对付刘愈的四公主苏碧乱了方寸。

刘文严已经从潼关开始出发,如果单靠她苏碧一方势力,就算是失了势的刘文严她也斗不过。新皇从心里没打算跟他的恩师为难,肯定不会站在她这边。如果这时再失去袁博朗这个盟友的帮助。她只能目睹刘文严回到长安城再次形成自己的势力。

苏碧惊讶的想到。莫非皇帝是想让袁博朗给即将回长安城的刘文严让位

冬月初一本非朝议之日,在得到罢相的消息之后,还是有不少的大臣前去雅前殿向皇帝“问安”,实际也是想知道皇帝罢相的用意,除了罢相还要升降哪些官员,以及谁来当下一任的右相的问题。虽然雪停了,但天气还是极冷,官员们等在外面不被获准进入。等了一个多时辰,皇帝才派小太监出来传旨,让大臣们回去休息,顺带召见左相蓝和与户部尚书李延年。

所有官员都打量着蓝和与李延年这两个当朝的“实权派”,其实众人早就想到,论处理国政的能力,蓝和远在袁博朗之上,更重要的是蓝和这个人知道变通,跟下面的一些官员都保持着一种很微妙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他不拒绝请托和送礼贿赂。为人圆滑。但袁博朗就是个死脑筋,就连袁博朗的那些嫡系也从他身上捞不到便宜。顽固的老学究一个。如果真是蓝和再登一步到右相的位置,官员们还是喜闻乐见的,以后朝廷就可以“和和睦睦”,家家“皆大欢喜”。

至于李延年,官员们跟他基本没什么交情,只是觉得这人太做作,为人太假。但也不得不说,他毕竟是官宦出身,当年左相李佑纯的长子,在能力上也要比礼部尚书出身的袁博朗高上一头。众人想,这时候召见这俩,会不会是准备让蓝和升为右相,让李延年升为左相

官员们被皇帝下了“逐客令”,也就不能继续再赖在皇宫里等消息,不过他们还是想尽办法,有很多也没离去,直接守在宫门口等候消息。如果他们的猜想被证实,先人一步站好队是很关键的,找不着队伍的结果就是没队可站。

一直等到下午日落西山,宫里那边还是没消息。蓝和与李延年一直在宫里,没出宫门。

此时正在被官员们猜测在做什么的蓝和与李延年,正在接受新皇的长篇训话,训话的内容很复杂,从新皇登基,到平定天下的三大战役,关中平乱、平定淮地再到平定突厥,又说到新政的问题上来,说着说着皇帝好像上了瘾,还说了很多为人所不知的“秘辛”。

说了半天,蓝和跟李延年对望了一眼,心中犯嘀咕,皇帝说这些不就是为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