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十年、也许二十年之后重振雄风奠定了基础。
除了经济上的好处,在外交上,美国的得分也远远超过中国。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就不必多说了,中国咄咄逼人的崛起势头,以及在对外政策上的强硬立场,让这些与中国有领土、领海纠纷的国家纷纷倒向美国,并且非常积极的寻求获得美国的支持与援助。
拿菲律宾来说,从二零一五年开始,美国的军事援助就增加到了五十亿美元。
这笔钱,足足是菲律宾国防开支的两倍
更重要的是,在南亚,美国也充分利用了中国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的“表现”,拉拢了同样跟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印度。
虽然这种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让美国与巴基斯坦越走越远,特别是在美国宣布向印度出售f22a战斗机,仅答应向巴基斯坦出售f35a之后,巴基斯坦总理、国防部长与空军司令在一个月之内,先后访问北京,与中国签署了中巴自由贸易区总协定、中巴军事合作备忘录与扩大j10采购规模、购买j20战斗机的意向合同。随后,巴基斯坦还投资十亿美元,参与由成飞主导的jx计划,即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以获得该战斗机的生产许可证,还承诺在量产之后,直接从成飞购买四十架,并且从中国采购配套的维护装备与武器弹药。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没什么好说的。
自从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即美国违背承诺,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禁运后,巴基斯坦就奉行亲华政策。
虽然两国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有非常巨大的差别,但是在共同的敌人面前,中巴关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数十年里,巴基斯坦是唯一没有受到外界影响,一直与中国保持亲密关系的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讲,巴基斯坦就是中国的盟国。
这种关系,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中巴军事合作备忘录中,巴基斯坦已经承诺赎回由新加坡航运公司管理的瓜达尔港,或者在邻近地区开辟一座新的港口,并且由中国投资兴建,然后给予中国企业五十年以上的管理与使用权。
虽然这不是正式的军事协议,而且也不是出租协议,但是谁都知道,中国肯定会把这座港口变成军港,而且是中国在印度洋上最重要的军港,成为中国海军舰队在印度洋上活动的后勤保障基地。
因为中国没有正式向朝鲜派兵,只是留驻了部分志愿军,所以这份协议落实后,中国很有可能在巴基斯坦拥有第一座海外军事基地。
正是这份军事协议,让南亚问题、或者是中印矛盾浮上了水面。
当时,印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靠拢美国,提出拿安达曼群岛的布莱尔港的使用权抵扣部分f22a的采购款项。
最初的时候,美国并不上心。
在印度洋,美国不缺海军基地。东边有新加坡,西边有吉布提,中间还有属于英国的迪戈加西亚,海湾地区更是基地如云。随着南海问题升温,美军返回菲律宾也不是不可能,也就能够堵住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的通道,没有必要在印度洋上获得更多的军事基地,为此承担不必要的财政开支。
可是,美国很快就回心转意了。
中国崛起势不可挡,菲律宾这种羸弱的国家,根本靠不住。如果中国海军为了保护海上战略生命线,强行进入印度洋的话,恐怕连新加坡也会为了自身安全,在为美军提供支持的问题上有所保留。
如此一来,美军在印度洋上,离马六甲海峡最近的就是几千公里外的迪戈加西亚了。
从战略上讲,美国很有必要在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地方获得一处可靠的军事基地,而且最好是单独使用。
显然,布莱尔港就是个理想的选择。
可是等到美国觉得有利可图的时候,印度却不干了。准确的说,不是印度当局,而是印度的民众不干了。
作为二十世纪六零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印度从来没有跟别的国家结盟。
在独立之后,印度还从来没有向别的国家出租过军事基地。
虽然今非昔比,而且几乎所有印度人都认为,中国是印度最大的威胁,但是在野的国大党并不认为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能够给印度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反而有可能把印度拖入美国与中国的军事对抗之中,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抗议示威游行,迫使执政的执政联盟不得不做出让步。
结果就是,印度不干了。
当然,这件事,没有对正搞得火热的美印关系产生多大影响。
美国需要印度来牵制中国,印度也需要美国提供的军事、技术与外交支持。
除了周边地区之外,在其他地方,中国的外交损失也非常大。
比如在欧洲,接近六成的民众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在保护一个政府,而不是捍卫某个独立国家。虽然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偏见,比如持这种观点的人都忽略了,战争结束之后,中国没有控制朝鲜政局,反而在朝鲜组织了全民大选,成立了一个由公民选举产生的民主政府。但是在半数以上的民众都被蒙蔽的情况下,自诩为民主自由的欧洲国家,不免在对外政策上偏向美国。
即便是在战争中支持中国的俄罗斯,也在战后冷淡了下来。
当然,俄罗斯与中国疏远的原因,并非中国在朝鲜搞民主选举,而是在战后没有获得多少好处。
可以说,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在国际社会里非常孤独。
从钱德勒的立场出发,这就是美国取得的胜利。
如果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在外交上的失分,足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万幸的,现在不是那个封闭的、以双边往来为主的时代,而是一个多边国际化的时代,一个相对文明的时代。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中国需要海外市场来消化严重过剩的国内生产力,也需要来自其他国家的资源,可是同样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也需要中国提供的质优价廉的商品。
可以说,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取代中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
虽然从理论上讲,印度有这个资格,因为到二零二七年,印度就将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在解决了基本教育、让占全国总人口六成的文盲掌握知识之前,印度根本没有这个资本。
要知道,现代化大生产,即便是产业线上的工人,也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
gu903();放眼全球,没有一个国家、甚至没有一个地区,能够像中国这样,提供多达八亿的合格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