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07(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2219 字 2023-10-03

gu903();暂且不说以军有没有这个能力,至少这个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要知道,如果鲁立毅直接攻击以军中线,左翼就将暴露在三十个以军旅面前,而攻击以军右翼的话,巴拉姆安排在中路的十个旅能够迅速向右机动,包抄中国军队后方,完成反包围行动。

如果中国军队不发动反击,以军就将一直向北稳步推进。

由此可见,巴拉姆也渴望取得胜利,至少希望能够像罗林森设想的那样,把中叙军团的主力吸引到大马士革南面。

只是,巴拉姆并不认为这个部署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

原因很简单,他在左翼只部署了十个旅,而且只有四个常备旅,其中两个是装甲旅,不见得能够取得迅速突破。虽然事后证明,他高估了叙军的战斗力,或者说不知道叙军摆在前沿的是战斗力并不强的步兵师,结果以军左翼不但取得了突破,而且非常迅速,比他估计的提前了不少。但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随着鲁立毅投入海拜卜的预备队,以军的左翼进攻遭到遏制。如此一来,巴拉姆最担心的事情就发生了,即左翼进攻受阻,以军在右翼的推进行动就得停下来。

这一停,巴拉姆的所有作战目的就得落空。

对以军来说,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前进、二是后退,不存在折中方案,即守住新建立的战线。

原因很简单,以军守不住这么广阔的战线,而且也没办法防守。

如果以军在向大马士革推进的途中停下来,中国军队就有足够的时间调整部署,发动更加猛烈的反击。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原因很简单,所有在德拉北面的以军,只有一条补给线,即从德拉到大马士革的铁路与公路。

更重要的是,以军在德拉附近的战线宽度只有十多公里。

也就是说,德拉是以军进攻的瓶颈,如果中国军队直接反击德拉,就能迅速切断以军的退路。

可以说,这也是巴拉姆最担心的地方。

要知道,当时以军在北方战场上的作战部队已经超过一百二十个旅,巴拉姆只动用了五十个旅,就是知道德拉过于脆弱,必须留下足够的预备队,而这些部队主要集中在约旦北部地区。

战斗开始后,以军的进攻行动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多少麻烦。

当时,前线的以军突击部队甚至很少遇到顽强抵抗的叙军,几乎是在向前行军,根本没有爆发大规模战斗。

当然,这与虞世辉的部署有关。

他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军钻进设置好的口袋里面。

只是,叙军在不抵抗的情况下主动后撤,有点弄巧成拙。

当天晚上,巴拉姆给左翼的前线指挥官下达了五次命令,每次都是让他们控制好部队的推进速度。

如果叙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恐怕结果会有所不同,即以军将提前把侧翼暴露出来。

结果就是,到二十六日天亮的时候,以军在德拉左翼战线上只推进了十公里,而且首先与镇守戈兰高地后方的第十三集团军的两支突击集群遭遇,打了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随后双方都主动撤了下去。

这个速度,完全在巴拉姆的控制之内,

可惜的是,并不在罗林森的计划之内,因为罗林森觉得这还不足以把中叙军团的主力部队吸引过去。

第八十五章矛盾爆发

第八十五章矛盾爆发

二十七日上午,巴拉姆与罗林森进行了一次简短的磋商。

罗林森明确要求巴拉姆加快推进速度,尽快把中叙军团的主力吸引过去,因为美军在霍姆斯方向上的进攻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也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所以罗林森认为中国军队的主力在霍姆斯附近。

巴拉姆却认为,以军的推进速度够快了,再快的话右翼就会有很大的风险。

毫无疑问,这轮磋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随后,罗林森向美以政府协调员提出,如果他的进攻计划得不到认真执行,他只能辞去美军司令职务。

有趣的是,巴拉姆几乎同时向以色列总理表示,如果罗林森逼迫他进攻,他也将辞职。

从这件事上,完全可以看出两人的差别。

要知道,罗林森不向协调员负责,而是向马歇尔负责,因此他就算有所抱怨,也应该找马歇尔。相对而言,巴拉姆找对了目标,因为他就是向以色列总理负责的,而且决定他去留的也只有以色列总理。

由此可见,罗林森只是在叫嚷,巴拉姆却是在做正事,或者说已经动了辞职的念头。

显然,在这个时候,罗林森与巴拉姆中的任何一个辞职,都将是一场灾难。

当天上午十点,马歇尔上将给罗林森打了电话,要他不要胡闹。几乎同时,以色列总理也告诉巴拉姆,在战役结束之前绝对不会批准他的辞职请求,而且必须在进攻行动上给予罗林森足够的支持。

很明显,美以当局都支持罗林森。

原因也很简单,俄罗斯已经向伊朗宣战,伊朗也在二十五日凌晨向俄罗斯宣战,随后向中国求援。虽然中国还保持着沉默,但是中国外交部已经透露出消息,中国不会容忍任何野蛮的入侵行动。也就是说,中国肯定会在近期向俄罗斯宣战,只是中国当局还在权衡宣战的利弊。如此一来,美以联军就必须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