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当然,在黄瀚林那里,牧浩洋的要求也得不到支持。
从政治上讲,在打败俄罗斯之前,或者说失去迅速打百俄罗斯的希望之前,黄瀚林不会转移战略重点。
认清这些既现实、又残酷的问题之后,牧浩洋不得不做出妥协。
以中国海军与陆战队在二零五三年底的攻击能力,进攻夏威夷群岛,确实是不折不扣的战略冒险,而攻打所罗门群岛不但把握更大,而且也能实现最主要的战略目的,即迫使美国在太平洋上投入更多的兵力。
第一百五十一章人尽其用
第一百五十一章人尽其用
战略进攻方向确定下来之后,其他的问题就好办了。
九月十日,牧浩洋最终拍板,把攻打所罗门群岛的时间订在了十一月上旬,最早十一月三日,最迟十一月十日。这个决定的主要依据是:要到十一月三日,为这场战略进攻征用的两百艘运输船才能到位,而十一月十日是四个陆战师完成动员的最后期限,也是“泰山”号航母修复的时日。
战后,一些人认为,中国海军与陆战队没有在九月攻打所罗门群岛是一大失策。
显然,这个看法非常偏颇,因为在九月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没到位,连陆战师的动员工作都没完成。
要知道,攻打一座由敌人重兵守卫的群岛,绝对不是在夺取了制海权之后,就能开始的简单事情。夺取制海权,只是为两栖登陆打下了基础,是两栖登陆作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事实上,在十一月上旬攻打所罗门群岛,都有点仓促。
别的不说,当时陆战队只动员了四个陆战师,而随后的实战证明,美军在所罗门群岛的防御部署丝毫不比夏威夷群岛差,要想占领这座群岛,四个陆战师远远不够,需要投入更多的作战部队。
如果从纯军事角度来讲,要到二零五四年第二季度,才能准备好充足的兵力。
问题是,这不是一个纯军事问题。
当时,牧浩洋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不但有来自戚凯威的非议,还有来自黄瀚林的质疑与指责,甚至连杜小蕾都认为,海军与陆战队为了一座偏僻的群岛花费了太多的精力,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从政治上讲,中国军队必须尽快在某个战场上取得重大战略突破。
当时,牧浩洋选择的就是西南太平洋,而且为此做了很多努力,甚至向黄瀚林做出了保证。如果牧浩洋没有做出保证,那么黄瀚林肯定会让他改变战略部署,把兵力花到其他战场上去。
显然,这又反过来制约了牧浩洋的军事决策。
要知道,即便从军事上看,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那么最快也要等到半年之后,才有可能进军西南太平洋,而且得有一个前提,即在二零五四年第二季度,在海战中击败恢复了元气的美国海军。
客观的讲,这也是军事冒险,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中国海军能在下一场海战中取胜。
当然,深入看的话,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比如说,如果中国海军与陆战队没有在二零五三年底攻打所罗门群岛,而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维持现有局面,那么到了二零五四年,美国海军很有可能主动挑选战场,比如反攻马里亚纳群岛,从而迫使中国舰队前往美国海军选择的战场决战。
作为更加倾向于进攻的海军将领,牧浩洋肯定情愿自己选择战场。
九月份,除了所罗门海战尘埃落定之外,还爆发了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战役,即中伊军团在蒋博文中将的指挥下,收复了被俄军侵占大半年的德黑兰,打响了围歼美俄联军的第一枪,也是伊朗战场上战略反攻的第一枪。
为此,中国在伊朗不但投入了两个集团军,还动用了两个陆战师。
中国军队在伊朗战场上的大反攻,可以看成是在地面战场上开始战略反攻的开始,也可以看成是中国陆军为即将在大陆战场上开始的战略进攻的前奏,或者说是达到了战略规模的佯攻行动。
只是,蒋博文再次用行动证明,他应得的绝对不仅仅是中将军衔。
在这次由蒋博文策划,戚凯威审议与批准的战役中,蒋博文假戏真做,把佯攻性质的进攻打成了真正的战略反攻。
要知道,戚凯威觉得,蒋博文能够打下德黑兰就非常不错了。
当时,中伊军团离德黑兰最近的部队在卡维尔沙漠也被称为卡维尔盐漠,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非常有名的产盐区里的霍尔,只有一条通往伊斯法罕的公路,而且是一条只能通行十吨级卡车的低等级公路,驻扎在这里的是一个伊朗步兵营,到德黑兰的直线距离是四百公里。除了霍尔的驻军,离德黑兰最远的中伊队都在六百公里之外,而且集中在伊朗东部的偏远地区。
当时,美俄联军已经占领了伊斯法罕。
美俄联军没有攻打霍尔,一是这座沙漠中的小镇确实没有什么价值,二是一个伊朗步兵营根本不足为惧。
当然,这也与美俄联军自身的问题有关。
在推进到扎格罗斯山脉北面后,美俄联军已成强弩之末,战线长度超过两千公里,总兵力却只有不到三十万,其中美军不到十万,而美俄联军面对的中伊军团的总兵力在二百五十万以上,中国的两个集团军就有九万人。更重要的是,美俄联军没有放弃进军胡齐斯坦省的打算,因此把主力放在了伊朗西部地区,仅在霍拉马巴德就有两个美军师与四个俄军师,兵力接近十万。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战线的其他地方,美俄联军的兵力非常有限,防线形同虚设。
当时,美俄联军的主要防守策略,与伊朗的本土防御策略如出一辙:利用险要的地形阻挡敌人。
问题是,这里不是美国本土、也不是俄罗斯本土,而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