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iquxsw.cc,鉴宝天书 !
ps:谢谢飞扬大大、万遍大大的打赏!
引起吴迪注意的是一幅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油画,仿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杰克?路易斯?达维特的名作《马拉之死》。
这幅油画和原作比起来,无论是笔力、构图还是色彩的搭配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某种角度上讲可以说是一幅糟糕之极的仿作。
但是,这个糟糕的角度是从仿作出发的,如果事先没有一幅和这个画面几乎一模一样的《马拉之死》的话,这幅画未必没有成为名作的潜力!
换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吴迪认为这幅画的笔力、构图、色彩都没有问题。如果将它和《马拉之死》这幅名作之间的联系斩断,独立来看这幅作品的话,应该说是作者对“马拉之死”这个历史事件有了另外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但恰恰就是因为这种不同的诠释和理解,造成了一种灯下黑的现象,让已经熟悉原作的人们认为这幅画仿的极差,将它弃之若履!而这也正是吴迪第一遍浏览的时候随意的就将它放过的原因。
可是,一种莫名的感觉让他又退了回来,仔细一看,就知道找到宝了。这幅仿作与原作最大的不同是在配色方面,但恰恰就是这种稍显怪异的配色,让它给了吴迪一种强烈的感觉,而且越看感觉越清晰。这幅画竟然在隐隐的向他传递着一种悲伤、愤怒、绝望、呐喊等等极端的情绪!
画作中的主人公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于1793年被一名持不同政见的女士刺杀于浴缸之中。《马拉之死》的作者达维特本来就对革命持同情态度,又与马拉有些私交,获悉此事后就创作了这幅名作,意图通过道德和人格的感召来衬托谋杀的罪恶。
但是这份仿作不同,它似乎是在极力的表达着作者激烈的情绪。如果说达维特的原作可以看做是一名中立人士站在道德的角度对这次刺杀表现出的愤慨和谴责的话,那这幅画作的作者就是马拉坚定的支持者,他要通过这幅画控诉苍天对这个伟大的领袖的不公。表达对刺杀者的极度愤怒与嫉恨!
吴迪看了一下价钱,三万二千欧元,看来这家画廊的鉴定师还是比较认可它的画工的,可惜,他被大名鼎鼎的原作禁锢了思维,要知道,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画家眼里,绝对是有着不同的理解的啊。不过,也不能怪鉴定师大意。谁让这个家伙居然猥琐的盗用了达维特的构图和创意,画出了一幅几乎一模一样的不是仿作的仿作来了呢?
吴迪看了一下落款,居然是和原作一样在木箱下部题了两行字:“献给马拉,大卫”。这种无厘头的模仿让他不禁有了一种想撞墙的冲动,你丫好歹也算是个大师,居然无耻到这种地步,和大家开这种无聊的玩笑!活该你这幅作品沦落到如此地步!
不过,他如果真的老老实实的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幅作品一定早就被某位富豪深深的藏在了他巨大的藏宝室里。又哪轮得到他一个东方小子来捡漏?即便是有机会拿出来拍卖,那时所要付出的代价,还不知道要比目前这个价格翻上多少翻呢!
“麻雀,把这幅画买了。快!”
吴迪说完就走开了,既然捡到了便宜,还是不要和他们照面的好,万一被人认出来。店主出于某种心理不卖了岂不是亏大发了?
看完一个展厅,再没有发现其他值得出手的东西。吴迪慢悠悠晃着来到了第二个展厅,一眼就看到了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对着墙上的一幅手稿指指点点。
这幅手稿是一篇长诗,一共有十张,字迹潦草,而且还是意大利文,他一个字都不认识。
看了一眼旁边的说明,他笑了,这是但丁神曲第二部《炼狱》其中的一部分,而且画廊还特意注明了怀疑是莎士比亚的手稿!
这种伎俩在国内的古玩店经常见到,甚至在某些拍卖会上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商家给一些不确定作者的书画冠上某位名家的名头,然后称之为习作,再加上疑似两个字,这样不但甩脱了责任,还对消费者进行了有效的误导。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些自认为运气超群、眼力非凡的人去贪这个便宜,让老板笑呵呵的大赚不义之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