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就是莱登巡抚袁可立。袁可立正常的给皇上打了奏折,传了过来。
大明对于朝鲜的国策是,首先是朱太祖定了不征之国,而且朝鲜也从未侵扰边境,反而事明极其恭谨。其次,认为出师无名,伐之不义。并且妄动兵戈,劳民伤财。中原统治本就不稳,元季动乱后国力贫弱,妄开战端,可能蹈隋亡之覆辙。最终的原因就是纵伐之,北地苦寒,得其地不能耕牧,徒劳无益。且人心不附,今日伐之,明日复叛,后患无穷。当然这是朱元璋没有看到朝鲜对中国的黄金位置,只是把他当成了藩属国。
朱由校一看,这是正常的兄弟之邦打打闹闹而已,最终建奴也真没有占有了朝鲜,不为别的,是因为建奴他们没有眼光远见而已,即认为朝鲜是个老实的国家,土地又贫瘠。他们和历朝历代都不同,他们是正经的打到了朝鲜全境。因为他们和朝鲜离的已经相当近了,基本上不存在后勤保障问题了。不象隋、唐时期,如此的困难的补及。
让他们打就是了,就是狗咬狗一嘴毛的事。求援想瞎了你们一双好眼吧,对于这帮棒子,朱由校可是看得透透的。一群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求你救的时候,怎么叫你爸爸、爷爷都无所谓,一旦不求了,立刻就翻脸无情。天天吹嘘着什么明月三千里。大韩民族,哼,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回复袁可立,何时兵临汉江,何时把光海君给推上前台。让这位曾经在壬辰兵变之时挺身而出,救民族于危亡时刻的英雄,再度推翻昏庸无能的仁宗政府,号召人民、以其正统的国君身份求援大明,同心皆力之下,将建奴暂时赶出汉江。
兵部那边称郑芝龙等已到北京。而处理此事的尚书已经到了大同,所以兵部特来请示。
郑芝龙来了,那就传来大同吧,若大同不在西进了,也随之跟上吧。如果时间赶得上,还能看看打仗,让他了解一下。大明的先进武器是怎样的威力,在大明当海盗慢慢的将会是一种没有前途的职业了,还是过来走仕途,甚至是官商,才是真正的职业。
南海功略至今没有展开,主要是因为北方的事太多了,乱民、蒙古、建奴,这些东西都牵制自己的精力和人力资源。现在郑芝龙来了,先着手帮着筹划吧。以郑芝龙的脑光和阅历,总比自己这样上辈子就见过几次海。轮船坐的也相当少的,这辈子更没少过海的人,去全凭想象的发展海军、建设海洋强国,来的更为现实吧。
锦衣卫:被抄家一半的一些江南富商,已经有从交趾运回来大米的了。只是这离南方、离水路有远有近。商人们不知到底如何运。
看来这个从南方诸国运粮的方略已经开始见效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干旱,秋收已经过去了,减产的、甚至是绝收的地方也是相当的多,粮食的缺口还是相当的大,而且这种干旱是个可持续发展的产物。
全国免税的政令一出,现在逃户的问题已经有所缓解,最起码的,有田地的人不再逃了,这可是个好事,至于已经逃在外的能不能回到土地上去,倒不一定非要强求,只能等等慢慢的水到渠成。在外不归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已经在外地安家落户,不愿意回来的也多的是;更有在外面想回来,但并没有盘缠的,等等形式不一。而这种情况,只要让土地工作起来,不断的产粮,逃户们自然的就会回来,那粮食的缺口自然就会补上。
江南富商不知道往哪里送,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价格,或者说是每个地区的价格,这里面的悬殊可大了,商人的趋利的,他们当然想赶快的交付了大米,好再运一趟,有路远路近的,有路平路陡的,有用水路省事的,有只能用旱路的,有道路安全的,也有道路匪患不平的、、、、、、朱由校给田尔耕几句话:越远了越贵、越偏了越贵、越难了越贵,这是定价的原则,不要去怕让商人们赚到钱而是要怕商人赚不到钱。目的就是受灾的地区要把粮价抑止住,把粮食运到了,不要让人饿死。手段就是用钱把这些商人给勾住了,更让更多的商人进来赚这些钱。”这样让他们有点赚头,才好不辞劳苦的去运粮食。
而对于粮食到了地头,直接的交给了官府、驿站、锦衣卫、钱庄四家共同派人发放、销售、监督。无论是钱庄,还是商人,他们看到的就是利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朱由校可不想自己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来的粮食,成了他们谋利的手段,你们自由经营生意,朕管不着,但朕这是来送救命粮、卖平价粮,你们再伸手,那就让人说不过去了。所以朱由校定了一个限购令,粮食平价销售,每户购买粮食凭户籍者,可打八折,但每户不能购买超过一个月的存粮。凡从事粮食经营或家里有大量粮食储备者,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购买此粮,否则家产充公。
这个限购令一出,可以有效的让辛辛苦苦运来的粮食不被商户们哄抢而空。另外运粮食已经亏了这么多,也不在乎这个打二折了。但体现了一个政策,那就是户籍的重要性,没有户籍就没有这二折的优惠。现在大明的户籍相当的混乱,瞒报、不报户口的遍地都是,为什么因为户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福利,所以没有几个人愿意拥有它。现在就要不断的把这个观点给纠正过来,无须强行的去,只要这个限购令一出,想享受这个粮食,并有二折优惠的人们,肯定会挤破了头去办理户户籍的。这个可以开个现场办公,让薛凤翔领导的户部来办理此事。
而通过朱由校让驿站送来的情报,现在的百姓们秋收刚刚过去,手里有粮食,而北方地区,因为旱的原因,收成不是很好,根本支撑不过青黄时节。这还是手里有地的,如果是租他人之地的佃户,能支撑到青黄时节就算不错了。他们手里有钱的倒是好了,没钱的怎么办所以必须把粮食三分九等了,拿出一部分免价粮,做为救命粮,只要你有大明户籍,就可以凭着户籍,在春节时起,领取这份十天的救命食。十天后还可以接着来领,直到夏粮的收获。
本来朱由校想的是可以让百姓们以工代赈或者是直接从钱庄里借无息的贷款,以后再还上,但一想首先这得多少手续要折腾百姓,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等,这些都是人类最大的权利了,现在自己是大明朝的总舵主,自己的治下有饿死人的现象,那就是自己的失职,现在的大明又不是什么一穷二白的状况,为什么就非要饿死人呢那就是政策的原因。所以朱由校打消了这个想法,而是采用了免价粮的无条件发放,带上户籍,当然也是限购令一样的原因了。
自己现在的粮食反正也是抢的江南富户的,再收粮钱,只有过是为了让这个运粮多维持一下而已。
宋应星,改造的战车已经设计完毕,在皇上的设计前提之下,又做了一些小小的改进,比如可上升的沙发到了天窗位置上时,有的甚至是可以坐到车顶,那沙发转圈的有一环形把手,通过绳索,可以让弩手,牢牢的固定在沙发之上。有的只是头露了出来,这些都是为了战车的射击弩手闲置、以及车顶之上相同高度的原因弩手挡住视线的原因所设计的。
朱由校一听,宋应星这效率结果还是可以的,一共四天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还给了这样的补充,果然是相当的好,赶快的下旨照办,这样下一步的战车生产就是第二代战车了。
又想起了自己设计的水泥船,的确是坚固,凭着这个特点,根本无惧任何坚船利炮,但那蜗牛的速度放在海战上,只能是一个防御超强的活靶子,因为追不上任何船只,连转个身,都相当的成问题。因为太沉了,基本上是别的船只速度的十分之一。
gu903();袁可立的报告的确是让自己陷入了两难,正好请宋应星去一趟,看看能不能通过加大加长加高风帆,或者是减少船本身的重量,来提高船的速度,总靠上木帆船来拖拉也不是个办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