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0(2 / 2)

空明传烽录 公子易 2254 字 2023-10-05

续:从8号入库,9号通过审核开始更新,到现在写了好几天了。我现在属于毕业人士,没有什么事情,每天就坐在电脑前一面码字一面看点击推荐和收藏数目。现在算是体会到写书的喜怒哀乐了,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在新书榜上爬了一个位次,而最痛苦的事情则是收藏数竟然降了一个一想到我被人踢出书架就郁闷得不得了啊

再续:

从开始写这本书以来已经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每天早上9点起床,中午1点前写一回上传;然后处理自己的各种事情,下午6点前写一回上传;晚上10点前写一回上传,然后休息吃夜宵一小时,11点开始直到凌晨4点全部用来查找资料,读明史,读各种明清人笔记,准备第二天的稿子。怎么说呢,感觉写历史小说,特别是历史架空小说确实非常非常累人。我自己还是读历史专业的,平时有专业功底的积累,但是已经觉得压力很大了。何况我又是那种灵感来得不快的人,有时候一个情节的发展我会去推敲几个小时,写一场战役要看两小时地图,现在我积攒的明代地图已经有五六十张了。b,哪位需要的话我免费提供。写一个人物之前要去翻十几本提到他的书,而每本书里只有一两句话。也许有人并不喜欢我的文字我的风格,也许这本书是不可能成为流行小说,但是只要还有人在看,点击数还在上升,我就一定会义无反顾的写下去。

好书尽在fu

作品相关人物名、字对照表

起8e点8e中8e文8e网更新时间:20055917:12:00本章字数:371

鉴于这是一部历史小说,难免有时候会使用“字”来称呼人物。为了方便各位阅读更是为了方便我自己,特整理这么个表。不断更新中。

桓震--百里

附:桓震名、字的由来

桓者辟土服远也。震者长子也,动也。百里者,源出易:屯卦震下坎上,震为雷,初九曰“利建侯”,又曰“震惊百里”,故封诸侯地方百里,以法雷也。相信从我的命名,有些读者就能猜到桓百里最后的结局是不会自己做皇帝的了。

周士昌--丕明

蒋秉采--衷白

傅之谟--檀孟

傅鼎臣--青竹

曾芳--树蕙

刘黑虎--无字

惠道昌--无字

惠登相过天星--无字

赵南星--梦白

朱信朱由检--田木

耿如杞--楚材

邓仕兴--仲成

好书尽在fu

作品相关漫谈马士英

起4n点4n中4n文4n网更新时间:200551012:36:00本章字数:1129

明史中把马士英收入奸臣传,但看明史,马也并非一无是处。他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后,一路升迁。在崇祯5年做到右佥都御史。在任上,挪用公款给朝贵送礼,被告发后削职为民。寓居在南京,在那里他结识了阮大铖。阮大铖因为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坐阉党被罢官。阮因为是逆党,无人理会他。只有马士英与其有往来。两人相交甚欢。

周延儒当上首辅大臣后,阮大铖找到周,送给他很多银子,希望自己能出仕。周对阮说,我是被东林推荐出来的,你的名字在逆党名单里,不好办啊。阮大铖说,那让马士英出来做官吧。周同意帮忙。崇祯15年六月,经周延儒相助,马士英出来当上了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凤等处军务。因此事,马一生都感激阮。马士英在征剿流寇方面颇有韬略,也立了些功劳。

崇祯17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吊死。南京的大臣们准备立新君。这时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都逃难到了淮安。按照嫡庶远近支该立福王,但东林党人因为当初三大案和老福王有过节的原因,坚决拥立潞王。并说福王有七不可立。而马士英等坚决立福王。并游说江北四镇支持。在四镇的强力支持下,马士英将福王迎到南京。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年号弘光。但内阁首辅是史可法,马士英心中不满。命江北四镇要求史可法督师淮、扬。而马自己留在朝内辅政。接着,马士英为了报答阮大铖,推荐阮出来做官,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福王最后启用阮后,东林党的大臣们纷纷辞职或是告老还乡。弘光朝的朝政就掌握在马士英手里了。这时又接连发生了南明的三大案,大悲,童妃,太子案。特别是太子案,使湖北的左良玉有了借口,起兵清君侧,顺江而下。马士英不得不将江北的军队调来抵御左军。虽然制止了左军东进,但清军南下扬州失守,史可法殉国。随后,清军渡过长江,福王投奔黄得功,马士英也逃出南京,沿途州县知道他是马士英,都闭门不纳。后奔杭州投奔潞王,不久清军到杭州,潞王投降。马士英又逃离杭州。此时马士英开始后悔举荐阮大铖了,因为阮,自己背了个骂名。马士英又想投奔鲁,唐二王,都被拒绝。后被清军擒杀。

将马士英列为奸臣,我觉得不尽然,充其量他只算是个不走运的权臣。他立福王是出于私心,东林他们想立潞王不也是打自己的算盘吗而且结果表明,哪个王当皇帝的结果大致是一样的。东林的那些人也不是好东西,拉帮结派,对不是东林党的大臣,都视为奸党。弘光朝延续了明朝的党争,东林在里面的角色也不光彩。而且最后,东林的不少人降了清,马士英却始终以明臣自居,投奔潞,鲁,唐王,直到被杀也没有降清。马最大的错误就是推举阮出仕,至于说与清议和,这不单是他一个人意思,南明好多人都是这么想的。当时朝廷的主流是“借师助剿”,甚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时候,还商量着要给他表彰呢。好书尽在fu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