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叫江彬的青年将领就是在之前的战场上接连闪过小王子的弓箭,最后更是接连射杀小王子身边护卫的那个大明悍将。估计只要是对大明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江彬这个名字有所耳闻,因为他就是那个被正德认为义子,并且深受宠信的江彬,后来更是被封为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军事统帅,同时提督东厂并兼锦衣卫都指挥使,可谓是一时之权臣,甚至后来正德之死,据说也与此人有着极大的关系。
江彬本来是宣府蔚州卫的一名指挥佥事,作战十分的勇猛,因此极得上官的赏识,本来按照原来的历史上,刘六刘七的起义越闹越大,朝廷派出京营和地方兵一起镇压,却是接连战败,最后正德违反祖训调集边军入关,这才将刘六刘七的起义镇压下去,而江彬也正是在这场镇压刘六刘七的起义中结识了正德的宠臣钱宁,然后钱宁举荐给正德,这才得以入驻豹房,成为正德的心腹,从而飞黄腾达。
但是很可惜的是,现在由于周重的提醒,使得正德早早的将刘六刘七的起义扼杀在摇篮中,如此一来,边军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入关,江彬也只能一直呆在宣府做他的指挥佥事。可以说周重不但改变了江彬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大明的历史。
然而历史的就好像是一条有生命的长龙一般,虽然周重的穿越改变了在大明的历史进程,但是有时候历史却在某一时间再次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了,尽管这段轨迹已经与原来大不一样,但它却使得整个历史依然按照原来的轨迹前进。
本来江彬是没有机会再接触正德皇帝的,但是前段时间周重提出了建设军校的想法,结果正德就在北京城中也建立了一座皇家陆军军校,并且让仇钺选拔军中出色的将领担任教官,而且这些教官最好都是上过战场的人,如此一来,仇钺自然也就想到了长年与蒙古人恶战的边军,毕竟他本人就是出身宁夏的边军,深知边军之中悍将如云,抽调一些入京担任教官,并不会影响边军的战斗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仇钺统计了一下后,就给各地的边军分配了一些名额,要求当地的总兵官推荐一些合适的将领到京城,不过他也把丑话说在前面,若是哪个总兵敢任人唯亲,把一些不中用的家伙推荐到京城来,到时可就别怪皇帝陛下怪罪了。
边军虽然不像朝堂上那些文官们消息灵通,但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事先早就知道军校是干什么用的,而且大部分边军的将领都已经把自家的子侄准备好了,只要军校一开张,立刻就会把家里的人送进去培养一番,日后顶个天子门生的名头也能方便升迁。
也正是知道军校的重要性,所以那些边军中的总兵没一个敢在推荐教官这件事上糊弄,毕竟这件不但有皇帝陛下的支持,同时还关系到武将一系的利益,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利益,所以他们自然是要挑选手下最出名的将领到军校,免得丢了自己的脸面。
宣府的总兵官也同样分到一些教官的名额,只是该如何分配这些名额却是个难题,后来他想了个办法,那就是以军功来分配,毕竟宣府这里几乎每年都会遇到蒙古人叩关,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为了鼓舞将士们的士气,所以宣府的总兵就放出话来,谁能在与蒙古人的交战中立下战功,那推荐入京的名额就是他的。
京城是大明的政治中心,而且若是能调入军校中担任教官,不但会轻松许多,而且报酬丰厚,同进还有机会接近皇帝陛下,有更大的升迁可能,再加上边军之中的条件艰苦,哪怕是将官们也经常被克扣军饷,所以那些将官们听到有机会入京,自然都是抢疯了,所以这次小王子带着兵南下之时,宣府上下派出去深入草原的探子已经查明了对方的进军路线,宣府上下也早磨刀霍霍,准备立下功勋为自己打通入京之路,所以战场才会出现之前的那一幕。
第四百二十一章战争之后
恐怕周重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提出的建设军校的想法,却给了江彬进京接近正德的机会,虽然现在正德早已经不像之前那么不理朝政,但却也算不上勤勉,甚至喜爱玩闹的性格也没多大改变,天知道他与江彬这样的人遇到一起,会不会依然走上历史上原来的老路
另外值得的一提的是,宣府的边军大败了来犯的鞑靼小王子后,总兵与监军立刻给朝廷写了报捷文书,不过在写这封文书的时候,总兵和监军都显得无精打采,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是他们把文书写的再精彩,杀了再多的蒙古人,可最后朝廷也不会有封赏。
果不其然,宣府的报捷文书送上朝廷后,结果不但没有封赏,而且还被朝廷贬斥了一番,说他们是虚报战功,于是为了解真正的交战情况,兵部还派来了一个官员前来核查,结果这个官员对那些草原人的头颅视而不见,非说宣府军队杀的是普通牧民凑数,实际上顶多杀死了十几个草原骑兵,然后这位兵部官员就带着自己得到了战争结果回去了,并且记录在案,至于宣府这边的封赏则是一点都没有,甚至还被扣了明年的半成军饷。
对于上面这个结果,宣府上下早就有所预料,因为这几乎已经成为边军的一个传统了,无论边军杀死多少来犯的蒙古人,朝廷那边都会对他们的报捷文书产生怀疑,到现在已经发展到根本就不相信他们的报捷文书,哪怕是事实摆在眼前,那兵部的大佬都能睁眼说瞎话,五千人的战功被他们空口白牙一说,最后能剩下十几个就不错了。
这种遭遇并不仅仅只有宣府,前年的时候鞑靼小王子带兵从宁夏入境,当时仇钺还在宁夏担任总兵,于是就和小王子干了一仗。虽然明军损失不小,但蒙古人同样也死了不少人,而且最后也不得不退兵了。可最后结果怎么样报捷的文书到了朝廷那里,变成了斩首三级。夺回战马十数匹,朝廷不疼不痒的赏了点东西,后来正德听到这件事后,朝廷里的那些大臣也很是不满,于是就找机会把仇钺调到京城任职,算是对他的补偿。
其实别说是仇钺这些边军了,在原来的历史上,正德偷偷从京城跑到宣府,结果刚好遇到鞑靼小王子再次带兵五万南下,正德也早就等着这个亲自上战场的机会。于是指挥四五万的大明军队迎敌,结果双方在应州一带展开大战,这就是正德一生中最为光彩的“应州之战”、
应州之战由正德亲自指挥,终于打退了鞑靼小王子的大军,甚至正德还亲手斩杀了一名敌人。以正德的身份,竟然有敌人可以冲杀到他的身边,由此可知应州之战的激烈程度,据闻双方大小百余战,将士死伤无数。
但是在明朝官方编写的武宗实录中,应州之战中,蒙古人却仅公伤亡十六人。明军却战死五十二人。要知道那可是超过十万人的大战,而且激战月余,大小战百余次,恐怕就是后世的军事演习,伤亡的人数也不止上面记录的数字,所以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数字有问题。可大明官方却依然这么堂而皇之记录在正史上,也算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