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2 / 2)

gu903();即便只有远远的一眼,也能缓解她这段时间的焦心。

猎场行宫早两日布置好了,皇帝便迫不及待带着李弗襄动身。

銮驾东行,李弗襄坐在车里看书。

手边的案几上,一个精致的食盒里,只盛了三块点心。

皇帝最近在克扣他的点心,因为他发现李弗襄这孩子喜欢吃甜不说,还总拿点心当饭吃,一旦点心管够,他就不吃饭。

那怎么能行,皇帝只好用点手段,不许他多吃。

——“你快看一路了,眼睛累不累?”

李弗襄还是不爱说话,但偶尔会回应几句。

一开始,有些謇涩的说辞他还是听不懂,可他悟性非同寻常,慢慢教着,其实学得很快。

皇帝一劝,他便听话地放下书,皇上递给他一个小匣子,沉甸甸的,打开一看,满是金灿灿的小南瓜和小花生,皇帝说:“留着赏人用,外面不比宫里,虽然有朕关照,也难免行宫的下人疏忽,你手脚大方些,他们自然会更尽心。”

李弗襄把那匣金子收好,摆放在行李旁边。

皇帝掀了帘子,让他看外面的景象。

暮色四合,他们走在郊野上,气候转暖,但夜风中还带着丝丝凉意,李弗襄闭上眼,他很喜欢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没有被囚禁过的人,是感觉不到风中有一种自由的味道,令人心向往之。

沿途的河在郊野上,像一条蜿蜒的丝带,一路往山上去,望不到尽头。

李弗襄趴在窗上,收不回眼,直到进了山路之后,皇帝才放下帘子,说:“天黑之前约莫就能到了。”

到了行宫。

贤妃娘娘先行一步,早已安排妥当,但总有些事是需要皇上亲力亲为去交代的,于是他把李弗襄安顿在自己的寝宫里,交代宫人好生看照,便匆匆出去了。

李弗襄双手捧着一匣金子,站在高高的阶前,望着各处忙碌而又不失稳重的宫人,忽然把匣中的金子全部都倒了出来。

作者有话说:

今晚有二更,十二点前,熬不了夜的小伙伴们明早看呀

第32章

皇帝正忙着,忽地一个奴才骑马奔来,砰的一下跪倒在他脚下。

通常这样失态多是因为有刺客或叛军,皇帝身边的侍卫刷的抽出刀。

那奴才扶正自己跑歪了的帽子,惶恐地喘息着:“禀陛下……小殿下他、他下山了!!”

皇上:“……下山?下什么山?他干什么去了?”

奴才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摸出了一捧金南瓜,道:“小殿下刚刚忽然倒了一匣金子,还刻意往殿前开阔的地方撒,金子沿着三百玉阶滚下去,小殿下吩咐奴才们捡回来,可奴才们一时大意,捡着捡着,一掉头却不见了小殿下……只听后山的守卫报,小殿下和丁副统领,一前一后,骑着马冲下山了。”

人跑了。

皇上哪还有心思围猎?

追兵部署下去,他百思不得其解,李弗襄为什么要跑呢?

明明很乖很听话,原来内心始终还横着恨么?

皇上最难过的不是人跑了,而是他终于意识到,小南阁的那十年是他终生都无法挽回的了,而今年已经十岁的李弗襄也已不再需要父亲的疼爱。这孩子,他养不亲了。

皇上平静地下令——追。

天涯海角也要把人追回来。

令皇上唯一感到安慰的是,幸好丁文甫跟上了,至少他的安全无虞。

堪称天罗地网的搜查,皇上几乎调动了所有猎场的兵力,天亮之前,在山下一处废弃的庙中找到了丁文甫留下的记号。

证明李弗襄曾在那停留过。

皇帝亲自赶过去。

侍卫们扣下了庙里几个叫花子,进行审问,得知,李弗襄确实在这里歇过脚,还从其中一个叫花子的包里搜出了李弗襄离宫前穿得衣服,照这些叫花子的说辞,李弗襄用自己身上华贵的衣服和玉饰,换了他们一身破烂、一张狗皮斗篷、还有几口梆硬的干粮,几乎没有多停留,连夜离开了,还将马甩在了河边,他也知道,骑马不便于藏匿。

皇帝想知道他离开的方向。

叫花子们指向了西。

这和丁文甫留下的讯息一样。

他往西边走了。

他要离京城越来越远。

一行人骑马向西追去。

丁文甫只能沿途留下些记号,他根本不敢来报信,李弗襄的狡猾实在有点出乎意料,他怕一错眼,把人给跟丢了,再回来真未必能找着。

一路的围追堵截。

侍卫骑马,李弗襄徒步。

侍卫有成千上万,李弗襄只有一个人,身边还带着一个通风报信的丁文甫。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