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没有漏网的,当然这是情报司万顺的功劳。
扬州知府衙门的前厅可是装不下这么多人,杨廷鉴等这些人到齐了以后,近百辆四轮马车就来到了知府衙门,杨廷鉴直接把这些人拉到了花池军营。
等杨廷鉴带着这些进入校场的时候,几万将士已经列好了整齐的队伍,刀枪如林,板甲熠熠生辉,此时虽然艳阳高照,每个人都汗如雨下,可没有一个人东倒西歪,全都穿着沉重的板甲笔直地站在那里。
杨廷鉴把所有士绅和大商人安排在观礼台,然后就开始操练,最先展示的是阵型,几万人的操练,那气势可是惊天动地的,就连将士们的脚步声,都响彻天际,几万人同时踏步,引起的地面震动就让观礼台的那些士绅和大商人坐立不稳。
他们当然知道这其实就是杨廷鉴的下马威,明明白白向他展示自己手中无比强悍的武装力量,杨廷鉴就差点对他们明说了:“谁敢反对我,我就把他碾压得粉碎。”
这些士绅可是怕死得很,他们不愿意给崇祯交税,可是满清把屠刀一挥,几百万的汉人命丧黄泉,他们又乖乖地给满清交税了。杨廷鉴不打算使用武力,但不妨碍他展示武力,这就是一个威慑作用。
阵型演练过后,就是蒙古骑兵的集团冲锋演练,这下可是把有些胆小的士绅和大商人给吓尿了,几千匹战马奔驰起来,何止是惊天动地啊那简直是山河变色,地动山摇,排山倒海,校场上竖立的几千根木桩,在骑兵过后,全部断为了无数节。
最后当时火器展示了,神威火枪的三段击,就像海浪一样连绵不绝,用厚木板做的靶子,只是三轮射击,就变成粉末。这下那些士绅和大商人知道虎贲军天下无敌的原因了,虎贲军的火器猎装居然达到了百分之八十,这差不多是一支完全依靠火器的部队了。
第246章官绅一体纳粮
最后的演示就是三百零四门大炮齐射,几百门大炮齐射可不能在小校场内,而到校场外,一个山包的前面。这个山包不算太高,上面已经修建了一段城墙。
那些士绅和大商人,已经无法自己走路,都给吓得脚趴手软了,全由虎贲军士兵扶着去看炮击演示,三百零四门大炮齐射,而且是十秒钟一发。
那声音绝对是震耳欲聋,就算用手捂住耳朵,而可以感受到炮声的巨大冲击波,好多士绅和大商人在一轮齐射之下就晕过去了,三轮齐射过后,小山包上的城墙已经完全消失了,就连小山包也被大炮削掉了一截。
三轮炮击完毕,被请来的五百多人,有一半人昏迷过去了,对于这个效果,杨廷鉴十分满意。这五百多人又被杨廷鉴安置在虎贲军吃饭休息,下午就在这军营之中开会,杨廷鉴有几条重要的政策宣布。
当天下午,会议如期举行,杨廷鉴首相宣读了一份崇祯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深感大唐之所以兴盛,乃与科举取士有关,然本朝只设进士科,而忽略了制科,所以朕决意在扬州实验制科着杨廷鉴在扬州兴办大明皇家大学,被大明皇家大学录取之士,皆赐予制科举人功名,完成学业者,根据毕业考试成绩分别赐予制科进士及第,制科进士出身,制科同进士出身
为明朕之意,朕亲任大明皇家大学祭酒,杨廷鉴为校长”
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啊江南一带的读书人极多,可是科举考试的名额就那么一点点,那竞争是十分的残酷,很多读书人穷其一生。都没有金榜题名,空耗了一生的时光,现在扬州可是特例了,这大明皇家大学无疑给了江南读书人一个全新的希望所在。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制科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唐代制举堪甚盛,至宋代,贡举大为发展,而制科则趋于衰微,但作为一种科举制度,仍不失为一代之制。清代康熙、乾隆时的博学鸿词科,光绪末的经济特科,均属此类。
说白了。这制科培养的不是官员,而是特殊的人才,比如杨廷鉴现在打算设立的科目就有医科、商科、矿业科、冶炼科、算科、船舶科、建筑科等等。
因为有崇祯的大力支持,全球第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就这样出炉了,教材不用担心,杨廷鉴的手机资料库里面多的是,就是教授需要全国全世界地去找。
此时大明的外国人可是不少,前来传教的传教士多半都是饱学之士。比如汤若望等等,还有一些民间高手。也可以请来当教授,反正就是先把架子搭起来,然后慢慢地摸索前进。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接着杨廷鉴就把崇祯皇帝让自己主管扬州军政的圣旨读了一遍,这是表明杨廷鉴下面的命令是依照皇帝的授权在办事。
两份圣旨读完。杨廷鉴接下的话可就是杀气腾腾了:
“现在本官宣读三条命令:
第一条,扬州的税率不变。
第二条,下月起开始清查扬州府的所有田亩,官绅一体纳粮,包括本官在内。
第三条。江淮的所有盐商接受两淮盐运使衙门的盘存,所有盐场接受两淮盐运使的派员监察。
呵呵本官受陛下所托,前来整顿盐业,本官不会行那搜刮的事情,也别想着受贿本官,本官不差银子。
对于不服本官命令的,可以进京告御状,也可以聚兵造反,本官不介意杀个尸山血海,人头滚滚。
尔等即刻回家,把账本和所属田亩核算好,先自己上报真实的情况,八月初本官开始清查,记住少一罚十,就是天王老子来说情也是不行的。”
五百多士绅和大商人,战战兢兢地座四轮马车离开,这些士绅不可能完全按照杨廷鉴说的做,反抗,隐瞒肯定有,反正杨廷鉴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一切按照法律办事,只有一条大明律不适用了,那就是有功名的人免税。
杨廷鉴这可是自绝于天下读书人,崇祯肯定希望杨廷鉴这么做,杨廷鉴这么做暂时的反抗肯定是有的,可是今后的好处那就无尽无尽了。
杨廷鉴又离开了知府衙门,所有的日常政务都是王行俭在办理,但是知府衙门里面出现了一些穿着虎贲军军服的人,他们就是杨廷鉴派来的军法处的人,万顺根据杨廷鉴的命令,开始清扫知府衙门里面的官吏。
gu903();不合格的,直接把名单报到杨廷鉴那里,杨廷鉴从来都是大笔一挥,直接免职,知府衙门又开始招募新的吏员,所有的吏员都必须经过军法处培训才能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