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其实也并不是燕国的王室好说话,而是因为燕国的中央集权并不强,因此世族豪强势力较大,而王室相对来说比较弱势,在一定程度上世族豪强势力可以和王室相抗衡,但秦军入侵,燕王喜带着一部份世族大臣逃到辽东,留下来的世族豪强势力被大大削弱,而代郡又是一个强势的政府,并且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当然不会向燕国的世族豪强势力。
而代郡的法令本身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抑制世族豪强势力,再加上外部环境平静,而且尽管逃到辽东的燕国余势造出的复国声势向大,但并沒有什么实质的行动,因此燕国的世族豪强势力也并没有闹出太大的事情来,相反代郡在打压了几名燕国的世族豪强之后,对燕地的统治也日渐稳定。
不过燕国的余势存在,对代郡来说,始终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在高原出塞之前,就想彻底把燕国的残余势力彻底灭掉,只是那时代郡刚刚击退秦军,夺取了大量土地,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稳定,加上高原又出塞寻找白灵族,因此才暂时放了下来,而现在高原回归代郡,新地稳定,也确实是彻底解决燕国残余势力的时候了。
这是需要高原决策的第一件事情,高原对此当然并没有异议,不过出兵征战,并不是说说而已,还需要详细的策划布置,现在只能将出征的事情定下来,而这一仗出动多少军队,俱体怎样打,还要认真的考虑,这就不是现在马上决定的事情了。
第二件事情是有关于迁都。在高原出塞之前,就己经决定迁都灵寿,并且开始修建灵寿,而现在虽然工程并未完全完工,但也己完成了大举,预计在下半年九、十月的时候,就可以正式迁都了。但迁都也是一件大事,可不是像普通人搬家那么简单,白灵族只有八万多人,举族迁移就足足准备了两个月的时间,更何况是迁都,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逐步将行政机构向灵寿迁移,慢慢分阶段的将行政中心从代郡转移向灵寿去。
但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机构重复,或是矛盾错误的事情,必须要是高原在代郡坐镇的时候才能进行。
而高原对此也没有意见,只是让大臣们拿出一个分阶段逐步迁移的计划来,而在迁移途中,怎样过渡,然后依计划进行迁移。
而第三件事情则是和第二件紧密相关,就是完善代郡的行政系统,主要的地方行政系统,和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以前代郡虽然也是实行的郡县制,但实际却是有县无郡,因为代郡一共也只有四个郡,几乎每个郡都是边境地区,因此依郡名成立了四个军团,分别驻守四郡,地方行政基本都是由军队管理。但现在又増加了巨鹿、东阳、广阳、渔阳四个郡,而且雁门、云中郡的人口也大为增加,不能再由军队来管理地方行政了。
虽然现在新设立的巨鹿、东阳、广阳、渔阳四郡都已经建立了地方行政机构,但只建立到县级,而郡一级的行政还是由军队再管理,但现在由军队管理地方行政,显然跟不上代郡的发展势头,必需要建立正式郡一级的行政机构,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和行政效率,并且防止形成地方势力,尾大难掉。
高原对此也极为赞同,以前是地小人少,用不着设立过于复杂的行政机构,往往是一职多能,军政不分啥事都管,而现在家业大了,分工也该细化,军政也应该分开管理。不过地方行政机构应该怎样设置,有多大权力,而中央又怎样对地方进行管理,需不需要增设一些新的机构。而地方行政完善之后,军队也应该进行重新整编,起码不能再用郡名来划分军团。这可也不是一件小事,索性也借这一次迁都之际,都一起解决了。
另外高原也想到,军政分离之后,是不是也应该对官职、爵位也进行一次大改现在代郡的职官制度,仍然还是照搬周制,应行官职、爵位一体化,分为士、大夫、卿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共计九级,另外还设置了一些如国相、大将军、大司马、司空、司农等特定官职。
这样的职官制度设定,显然是过于单简了,而且官职、爵位一体化,也不符合执政水平发展。在这方面秦国就开了一个好头,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对职官制度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将官职、爵位进行分离,既爵位只代表官员的上下等级及政治、社会地位,但并无实权,只有官职才能表示官员的实际责任和权力,秦国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等官职、管理国家大事,各付其责,地方设郡守、县令等官职,管理地方政务,而爵位也由周制的九级扩大为二十级,拉开了各级的差距,并且规定了只有军功才能晋爵升级。
高原当然知道,官职、爵位分离才符合历史发展大势,但选择怎样的官职制度,究竟是采用秦汉的三公九卿制,还是唐宋的三省六部制,或者是明清的內阁军机处制,还需要认真的思考一下。
就在高原想着的时候,这时宁戚道:“主公,除了这些事情之外,还有一件大事,需要主公决定。”
高原道:“是什么事情,这么重要。”
宁戚、申慎、耿忠互相看了一眼,宁戚道:“我们认为,借这一次迁都之际,请主公称王。”
第七五八章劝进下
高原怔了一怔,也忍不住苦笑了一声,道:“又是称王的事情。”
宁戚正色道:“主公且勿以为称王是小事,或者在主公看来,以现在代郡的实力,不王而王,因此主公称王也不过是徒有其名,但在代郡的大臣看来,却并非如此,封君仍臣下的尊号,以前我们只有四郡之地,地少人稀,主公不称王,仍是不图虚名而取实利,现在主公巳是一方之主,我们己有八郡之地,人口数百万,足以与秦齐楚并尊,如主公再不称王,恐怕难以凝聚人心,而且我们再与其他国家来往交尚行来的时候,也多有不便啊。”
申慎也道:“主公,现在天下四分,秦齐楚代,而秦齐楚三方均称王,如果主公仍以武安君之名与其他国君并尊,恐怕不妥,无知之人,还会以为主公是以下抗上,以臣抗君,名不正而言不顺,只有主公称王,才可名正言顺与三国之君相提并论,以后征伐战守,也好出师有名。因此称王之举,实与我代郡大为有利,还请主公三思。”
其实称王的事情,大臣们也不止对高原说过一次了,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高原还有些抗拒,毕竟高原是一个现代社会长大的人,既不习惯给别人下跪磕头,也不习惯别人给自己下跪磕头。现在自己是用的武安君的尊号,虽然其他人仍然对自己以主公相称,但在礼仪方面,却可以尽量简化,一般不是重大场合,都不是下跪磕头,躬身一揖就可以了。而一但自己称王,那就完全不同了,必须严格的按照王制的礼仪,不能再这么随便了。
但高原也十分清楚,现在天下就只剩下四个国家,尽管在这四个国家里,代郡的整体实力是最弱的,但也不弱于以前的赵魏韩燕等国。毕竟在近二十余年以来,让秦国吃到最大的一次败战,正是代郡造成的,因此无论是齐国还是楚国,都争相的和代郡交好,希望借助代郡的力量来与秦国相抗衡。
而其他三个国家都己经早就称王的情况下,自己现在还是只用一个武安君的称号,确实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由其是在外交上,确实是有此尴尬,因为外交讲究对等原则,而高原现在的尊号在其他国家只能算一个臣下,那么这礼仪应该怎么算,还真是一个麻烦事。而且在齐楚两国,都还有一些敌视代郡的大臣,往往就借机大作文章,虽然并没有给代郡和齐楚两国的处交造成大障碍,但也确实是个不小的麻烦。
现在也可以说,高原称王的条件己经基本成熟,毕竟高原的实力己经到了那个份上,如果再不称王,不仅还会有这些麻烦,而还有些伤了手下大臣的心。毕竟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希望高原能够称王。因此高原对称王的抗拒心理也不那么强烈。
于是高原也点了点头,道:“好吧,既然各位都这样认为,那么就称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