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副座,客气啥你本来就不是那种人,我父亲要是冤枉你,不但搞得很多人都会心寒齿冷,说不定对他的名声也有影响的。”蒋纬国很豁达地道,“这样最好,大家都皆大欢喜。”
“谢天谢地”孟翔在心里抹了一把冷汗。
元月三日,孟翔跟蒋百里将军告个别后,带着蒋纬国乘飞机返回了豫西,总算逃出了重庆这个神满为患的龙潭虎穴,回到了自己的地盘。飞机降落在洛阳时,孟翔踩在自己地盘的土地上,真有种自己被“放虎归山”的感觉。看来,还是在自己的地盘最安全。
1942年1月,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正式组建,原先被撤职的第一战区司令卫立煌上将担任远征军总司令,杜聿明的第五军为远征军主力;2月中旬,远征军开始分批入缅参战。
远在豫西的孟翔虽然主动推却了这次前往缅甸参战的机会,但仍然密切地关注着这场中国军队自甲午战争后的首次出境参战。但是从四月开始,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和败仗报告从缅甸陆续飞来,远征军的第一次入缅作战陷入了败局。就在孟翔为自己未能再次改变历史而极度痛苦和“扼腕叹息”的时候,他脚下的中原大地则迎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而这场大灾难也彻底改变了孟翔的命运,让他走上一条始料未及的新道路。
1942年春夏时节,河南大饥荒爆发了。
第二百一十七节浩劫降临1
一九四二年春夏时节,一场巨大的灾难开始慢慢地降临在了早已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上。
这年的年初,已经陷入战略僵持阶段的中日战场上,新的两场战火再度熊熊燃烧而起。第一场便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入缅远征军作战,此次中国军队走上国际战场,是民国建立后空前的壮举,也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军队第一次出镜参战。极度重视这场战事的国民政府派遣了以第五军为主力的十余万中国军队精锐部队,并于二月中下旬开始陆续进入缅甸。但在举国翘首期待中,从四月开始,一连串的败仗噩耗从境外传来。五月底的时候,远征军基本全军覆没,十多万精锐死伤六万余人,残部里的一部分艰难回国,另一部分则辗转进入英属印度;第二场战役便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这是阿南惟几中将代替冈村宁次中将接任第11军司令官后的第二次对长沙的进攻。第一次长沙会战由冈村中将指挥,日军基本失败;第二次是阿南中将指挥的,日军基本胜利;初尝胜利滋味使得阿南中将信心大增,因此这次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投入了七万余重兵,意欲一举攻占长沙并摧毁第九战区的主力。第九战区在司令长官薛上将的指挥下,投入三十余万兵力迎战,血战两个月,最终挫败了日军的战略意图,保住了长沙并取得歼灭日军万余人的大捷。
这场第三次长沙会战也波及到了河南。为了配合第11军在江南的攻势,华北日军出动了两个师团的兵力强渡黄河,进攻第一战区司令部所在的郑州,虽然没有攻占郑州,但日军成功在郑州附近的黄河南岸地区取得了几个桥头堡,并重创了豫中地区的蒋鼎文部。蒋鼎文部在战前疯狂扩军,拥有正规军二十多万,其他杂七杂八、形形色色的民间武装也有五万余,对外号称“拥有精兵三十万”。但真正面对日军的进攻时,这二三十万耗尽豫中民力、劳民伤财所组建起的乌合之众几乎是一触即溃。此战后,蒋鼎文部损失得七七八八,最后勉强收拢起来的只有十来万惊慌失措的残兵败将。被日本人这么一“搅合”,使得名义上好歹是第一战区总长官的蒋鼎文霎那间一蹶不振,蒋鼎文的势力成了鼎足河南的蒋汤孟三支势力里最弱小的一个其实蒋鼎文的实力在之前就是三家最弱小的,现在只不过是变得更加弱小了。
孟翔所在的豫西倒没有被牵连。年初的时候,孟翔仍然像往常那么忙碌,把豫西的社会秩序建设得日益完善。在洛阳、南阳、平顶山等几个豫西大城市里,孟翔陆续投资建设了三十多家军用鞋厂、伤残军人学校以及军医院。孟翔这么做,是很有针对性的。对于此时的中国军人来说,一双鞋子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一顶钢盔。中国条件落后,绝大部分的军人平时行军打仗穿的都是自制的草鞋或粗劣的布鞋,这样的鞋子不但没有任何保暖性或防护性,而且很容易磨烂,从而导致脚受伤、冻坏、生病等等。抗战以来,不知道多少中国军人就是因为没有一双好鞋子而失去宝贵的健康或更宝贵的生命。孟翔投资建设的这些军用鞋厂,从国统区内购买制鞋设备,招募当地女工人做工,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能像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鞋子。当然了,由于条件简陋,德国人那种牛皮军靴或日本人那种翻毛军靴是制造不出来的,因此这些军用鞋厂按照孟翔的设计和要求,主要生产类似于后世帆布鞋的军用鞋,这样的鞋子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柔软舒适、透气健康,但不足之处就是御寒能力差和不防水,但有总比没有好。至于孟翔建立的那些伤残军人学校,则是安置伤残官兵的。很多官兵在战场上瞎了眼睛或断了手断了脚,自然无法继续吃军粮了,但单纯地发一笔抚恤金给他们也不是长久之计。孟翔建立这些伤残军人学校,主要是聘请一些有手艺技术的老师傅,来教导这些伤残退役官兵学习手艺,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使得他们以后的生活更加有保障。合格的军人自然不怕死,但怕的是伤残后怎么生活下去的问题。毋庸置疑,孟翔这样做是非常正确和深得人心的。对于伤残退役的士兵,孟翔不但发放很丰厚的抚恤金,还创办这样的学校,这些举措都让他在部队里的得人心程度愈发高涨。再加上孟翔还新建军医院、购买医疗设备、聘请和培训服务于军队的医务人员,这使得在豫西的四个集团军里,官兵们只知道“孟副座”,全然忘了第一战区真正的最高指挥官蒋鼎文和第33集团军的正司令冯中将。
挥汗如雨的忙碌中,孟翔也和河南的老百姓们一样,隐隐感觉到今年的气候有些反常。进入春种时节已经两三个月了,但豫西、豫中、豫东等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却至今都滴雨未下。原本是肥沃农田的乡村间此时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灰蒙蒙的土黄色,生机盎然的春意基本杳无踪影,就连野草都因为干旱而有气无力地打着蔫,更加别提庄稼了,不少地区干得遍地沟壑,溪河断流,死鱼死虾跟着淤泥一起凝固成了水泥一样的硬泥板,炙热的骄阳让干裂的土地上浇上一瓢水都能嗞嗞地冒烟。再看看天空,万里无云,只有刺眼的烈日还在继续放射着毒焰。在这春雨贵如油的时候却发生大规模的干旱天气,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河南省来说会意味着什么,孟翔这个农学门外汉也非常清楚。
尽管此时没有天气预报,也没有专业的气象观测部门,但孟翔也感觉到了1942年的河南气候很反常,大面积的干燥和炎热,极少降雨。洛阳的街头巷尾间,一些经历过光绪三年河南大旱的老人们议论纷纷着,这些拥有经验的老者隐隐约约已经闻到了几分旱灾来袭前的特殊气息。在六十五年前的那场持续三年的大旱中,成为重灾区的河南共有近200万人饿死。
在后世从未经历过饥荒的孟翔此时也忐忑不安起来。其实,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是个并不熟悉的历史事件,孟翔也一样。此时意识到那个对河南三千万老百姓来说将会充满死亡的黑暗年度即将来临,基本上没什么心理准备并且也没有任何经验的孟翔确实有些手足无措。身为豫西二十八县在实权上的最高统治者,缺乏经验的孟翔当然不知道如何带领人民度过如此重大的灾难之年。但他也知道自己绝不能置身事外,必须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怀着未雨绸缪的心态,孟翔找来了张钫和郭仲隗,准备制定应对政策。
“英公、燕公,我看今年的天气苗头不太对劲,很有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旱灾。”在“豫西建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