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4(2 / 2)

蒙山军 wanglong 2374 字 2023-10-07

“是。我记住了。因为情况紧急,不得不如此。另外,有一件事要禀报站长。”

“什么事你说。”

“家父为我定了一门亲事是我一个远方表妹。家父来信说,若是再不成亲,他就不认我这个儿子了。”

“原来如此。我想应该可以。你将你表妹的姓名住址家庭情况告我,等我的通知。令尊那边,你先拖一下,时间不会很长,最多半个月就有回信。”

“是。”

“你还住陆军部大院”

“是。”

“你以准备结婚为名,在附近租一所院子,独院。我给你以仆人的名义派个人过去,做你的联络员。”

“明白了。站长,什么时候我可以回到部队”

“不知道。但我认为不会很长了,或许三年,或许五年,最多五年吧。你还年轻,还可以大展身手”

“有一个情况,我认为应当注意。铁良知道德州我军集结的消息,部队的数量,指挥官姓名都知道我有些担心,我们内部是不是有他们的人”

邢冬云大惊失色,“为什么现在才报告你详细说说,全部。”

“我是刚得到的消息。但之前应当给山东有类似的电文,不过不是我经手的。今天快中午的时候,我们处长布置了对第六镇十一协北撤的命令下达,顺便说了一句,山东军在德州集结了叶延冰的一个旅大约七千人,就让他们瞎紧张吧但我不知道消息的来源与时间我担心暴露,没有问。”

“你做的是对的。我这就将消息发回去。好了,你回去吧。小心些。”邢冬云被这个消息惊住了,进而想到,如果蒙山军内部真有潜伏着朝廷探子,那么,对于来自朝廷的消息是不是会被追查这段时间,从白兔这里得到并发回去的情报不少,他越想越怕。

等段永清离开酒庄后,邢冬云仔细梳理了头绪,北京虽然还有两个备用情报站,但都不知道白兔的存在。所以,只能亲自回总部一趟了。

第十二节危机与变局四

预定采访山东的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于6月2日启程离开了北京,在四个兵士的护送下踏上了南下山东的路途。他没有走大运河水路,而是沿正定、衡水这条线去了山东。

自1906年下半年以来,清国政局变得诡异起来。得到日本政府及民间支持的革命党策动的起义在这个腐朽大帝国的南方此起彼伏,让清国中枢一夕三惊。掌控朝局垂四十年的太后的身体据说江河日下,廷议时间稍长都坚持不下来了。清廷的中枢最近又进行了大变革,官制改革,瞿鸿禨倒台,袁世凯名义上失去兵权,满洲的一帮年轻贵族已经登上最高权力舞台作为大英帝国澳国是英联邦成员,并未正式独立驻清国的重要成员,虽然不是正式的外交使节,却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大英帝国必须确切地知道,这个庞大而腐朽的帝国究竟将走向何处如何在急剧变换的形势下保证大英帝国在清国中枢的影响力并确保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利益

驻华公使朱尔典爵士指示他,尽快去一趟山东。详细了解山东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情况。种种迹象表明,距京师不远的山东在清国的近二十个省份中似乎突然变得醒目起来,这个拥有三千万人口,占据重要地理位置的省份不仅在经济上突飞猛进,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发出了越来越强烈的声音。

朱尔典告诉莫里循,数年以来。美国对山东的投资正呈现爆发式增长,累计投入已接近千万美元之巨这些资金及技术的流入,促成了山东一跃成为清国工业实力最强的省份抛开山东那些不能不注意到的基础工业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等,大批的日用工业品从山东生产出来,流向京师,流向全国,甚至开始出口南洋甚至美国了当山东省决定建造汽车厂的消息传来后,即便没有朱尔典爵士的指示,莫里循凭着新闻记者的直觉,也急着要去山东走一趟了。

除却美国。在山东有着特殊利益的德国在山东也加大了投资。主要是军事方面的。山东那些令清国中枢不安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军火工厂背后都有德国的影子,不然,山东怎么会连75大炮都可以造了

美国那个被大洋重隔的牛仔暴发户不是英国的军事上敌人,最多在贸易上出现摩擦。但德国是。欧洲已经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法俄与德奥各自结成了同盟。令一向秉持削弱并控制欧洲为基本外交政策的大英帝国严重不安。万一两大集团发生战争,大英帝国可不是美利坚,那是必须做出选择的。

现实的情况是。德意志帝国在远东势力的加强,直接损害了大英帝国的利益。

在清国,大英帝国的影响力绝对超过欧洲后起的暴发户德国。英国走的是直接控制中枢的策略,在长江流域有着现实的利益。而实力弱于英国的德国只在山东立住了脚,它在山东选择代言人并不意外,但现在这个代言人的力量增强的似乎太快了。

莫里循觉得,自己的山东之行已经太晚了本来准备春节后启程,但清国中枢突然爆发的政争延迟了他的行程,泰晤士报甚至直接参与到这场关系到大英帝国在华利益的争斗中。好在结果尚可接受,奕劻仍旧是军机领班,与大英帝国交好的袁世凯也进入军机处了。因为这个,莫里循的山东之行一直拖延到现在才得以成行。

之所以走陆路,是因为他从老朋友袁世凯那里听到一个消息,山东兵与北洋军在直隶山东交界严重对峙,有擦枪走火的可能终于进入军机处的袁世凯倒是支持老朋友去山东,还以外务部的名义给山东巡抚衙门去了电报,要他们妥为接待他。

莫里循被袁世凯的情报吸引了。万一北洋军与山东军交火,那可是大事件。莫里循不愿意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舍弃了水路的舒适,坚持走陆路去山东。

他过了正定,沿途遇见了北撤的北洋正规军,让袁世凯派来护送他入鲁的军官一打听,竟然是将衡水驻防的第六镇部队北撤了,遇到的是其中一个步标。莫里循松了口气,看来仗是打不起来了。他没有去采访这个步标的长官,莫里循对山东方面的兴趣更浓一些。

莫里循是在6月6日进了德州城,他在据德州城约二十里的一处地域观察明显是军队构筑的防御工事时被一队士兵“抓获”,在通报了他的身份后,他被带至叶延冰的指挥所,见到了这个刚知道姓名的指挥官。

德州城不大,但很干净,街市上并没有想象的成队出没的军人,百姓们照常生活,北门一带的商贸市场照常营业就是证明。当然,城门口有山东军的士兵把守,莫里循特别注意了士兵的装备服饰,发现山东军的军服与北洋军的颜色式样根本不一样,在莫里循眼里,这就是两支完全不同的军队。混乱的清国,连自己军队的服饰都难以统一,简直是不可想象。

“叶将军,”莫里循觉着,称呼将军总没有错,眼前这位年轻的军官用清国人的眼光莫里循自认已经完全掌握了清国人的审美观看是一个标准的美男子,完全可以到戏院去扮演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赵子龙而不需化妆。

“叶将军,我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路过德州,想采访您几个问题,可以吗”

“可以,只要不涉及军事秘密。对了,你不要叫我将军,我不是将军,只是山东巡防营的一名普通军官。”叶延冰微笑道。

莫里循想问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