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亲自宣读汉文捷书;胤礽穿着皇太子隆重的礼服,替康熙宣读满文捷书。
回朝的宗室大将突然发现,前来迎接的人中少了许多宗王的面孔,顿时心乱如麻。
且不说宗室大将们回到京城之后,赶紧四处找人询问京中发生的大事。此次平定三藩,汉将赵良栋居功首位,但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弹劾。
康熙看着弹劾的折子叹气,哪里不知道赵良栋惹了太多人的红眼。
康熙现在批改重要奏折时,都将胤礽抱在怀里,询问胤礽的看法:“朕想让他解除职位,稍稍低调一些,保成以为如何?”
胤礽道:“阿玛,赵良栋并非满人、并非汉人,而是大清人。”
康熙没回过神:“哦?”
胤礽解释道:“赵良栋是大清入关之后才应征入伍。所以他是这些有功劳的将领中难得一见的纯粹的大清将领。”
康熙细思了一下胤礽的话,拍着胤礽的脑袋哈哈大笑道:“对,他是大清的将领。朕不但不能打压他的功劳,还要重重地提拔他!”
胤礽道:“不过他脾气耿直,太显眼的确也不好。阿玛不是要建新学校吗?让他先去学校授课,慢慢习惯京城和朝堂的大小诸事,再重用他也不迟。不过阿玛最好找个人和他说说苦心,不然他肯定会很委屈。”
胤礽做了一个哭唧唧的表情。
康熙道:“怎么听你的意思,他似乎有些傻乎乎的?你怎么知道他会委屈?”
胤礽道:“他不委屈,阿玛认为他委屈,他不是对阿玛更忠心吗?”
康熙点头:“对。那让你舅舅去。”
胤礽无奈:“我舅舅还在侍疾呢。他肯定不想出门。舅舅上次悄悄和我说,如果阿玛又想让他做事,如果不是很重要,就让我帮他推了。”
康熙道:“当个说客,又不是多难的事,让他去。我看他天天在家里闲着,应该多找点事干。”
康熙才不会体恤可怜的臣子,特别是那个闷葫芦小舅子。
看到常泰破功对他咬牙切齿,康熙才开心。
同在京中,康熙还每隔几日就和常泰写信,说些乱七八糟不着边际的话,把常泰当成了笔友。
常泰只能一边为父亲侍疾,一边绞尽脑汁给康熙回信。
说多错多,常泰遵循他阿玛和太子外甥的话,本打算走沉默寡言路线,免得被康熙抓到错处。
可康熙是个话痨,他不给常泰机会,逼得常泰说话。
胤礽每每看到康熙在信中“调戏”常泰,就不由为舅舅叹气。
可怜的舅舅,被阿玛当做知心好友,真是太为难你了。
希望舅舅在远征噶尔丹的时候能立下大功,之后就驻守边疆别进京了吧,这样就不会阿玛欺负。
于是可怜的常泰舅舅又被康熙使唤了。
他找到赵良栋,和赵良栋喝了一回酒。
赵良栋把自己关在屋里闷了许久,出来时就写折子自己请罪,说虽然是没等到救援才放弃建昌出走,但毕竟丢失了建昌,所以请求皇上责罚。
丢失建昌本不是什么大事。
打仗过程中,城池你争我夺,今日沦陷明日抢回来很正常。何况赵良栋确实是因为救援的朱衣客等将领吃了败仗之后,不敢再前进,没有去救援才寡不敌众。
但赵良栋只是一个汉将,这次立的功劳太大,满洲将领们都不喜欢他。
所以丢失建昌的罪魁祸首们怕被惩罚,其他满洲将领又排挤赵良栋,赵良栋明明没犯什么错误,之后更是立了最大的功劳,他们却要串通起来,定赵良栋死罪了。
哪知道赵良栋主动承担了丢失建昌的罪责,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还没来得及串联好,康熙的处理奏折就飞速下发了。
打仗时吃败仗是常态,没有只胜不败的将军。赵良栋最终收复了建昌,平定了三藩,只有功劳没有罪责。
不过赵良栋再三请罪,康熙无奈功过并处。
赵良栋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一等伯爵,但暂时解除所有实职,重授銮仪使,又加八旗官学武学教授一职。
銮仪卫即沿袭明代锦衣卫,銮仪使相当于锦衣卫副指挥使,是皇帝的心腹重臣。
常泰已经提前和赵良栋通过气,让赵良栋知道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赵良栋欣然接受。
赵良栋和康熙私下通气之后,将此事揭过。康熙看着一桌子弹劾赵良栋死罪的折子冷笑不已。
赵良栋战略性撤退就要被处斩,你们这群在三藩之乱中吃过无数败仗,并在已经可以胜利的时候徘徊不前的将领,岂不是该被千刀万剐。
康熙想着胤礽所说的“大清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入关的满人当自己还是后金,想着的只有满人那一亩三分地的利益;
明朝的降将们总记得自己还是外人,比起立功更想避祸;
只有大清人的思想才会不那么复杂,只为了大清做事。
赵良栋和那些在大清入关后才记事的勋贵年轻子弟一样,他们才是大清的中流砥柱。朕必须尽快把他们培养起来。
于是八旗官学很快开始招生。康熙改革了八旗选拔制度,不再用推举制,而是通过官学考核。
八旗官学在胤礽恶趣味的建议下,取名为“北京大学”。
纳兰性德、鄂伦岱等后世著名的满人大臣成为北京大学第一批学子。
gu903();虽然不是八旗子弟,但被康熙宠爱颇深的大嗓门美人包衣曹寅,自然也包袱款款前去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