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被迫向大阵中间收缩。
战斗进行了半个小时,罗阳军遭受千余士兵被击毙的代价,但是,坚决不使用火炮。
这是一个诱饵,表示华夏军没有携带大炮,要使回军果断冲锋。
回军很狡猾,尽管密集冲锋,到了接触面儿时,却又是尽量分散,死死地和华夏军纠缠在一起。
回军的先头部队,果断地往华夏军的阵势里猛烈穿插,试图将其阵势打散,再彻底地围歼。
“锐王,赶紧下命令吧,让炮兵轰击敌人吧,否则,危险了”身边的将领急不可待。
罗阳并不知道敌人的主帅是谁,可是看看这阵势,就知道敌人有防备,所以,也坚持原则,只使用步兵和枪兵战斗,将大炮隐蔽得极深,短粗的飞雷炮,随便遮掩,回军就看不见。
咸阳一带尽是平原,为了隐蔽炮火,罗阳军在城外坚守了一个小村庄,在村内外挖掘了许多的沟壑。炮兵战士和火炮等都隐藏在其中,等待着决战的时刻。
白彦虎警惕地眺望着村庄里的敌人,这些旗帜不同的长毛军,到底是不是长毛,他看不出来,但是,从发式上看到是汉族异类的时候,他就决心将之彻底消灭,一个渣都不剩下。
敌人不多。所以,他有把握胜利,关键是担心遭遇敌军的埋伏。汉中城下的古怪的炮击爆炸声,还响彻在他的脑海,而那天夜里长毛军的偷袭,更让他胆战心惊,恼羞成怒。
华夏军节节败退,身边的众将领频繁催促,“大帅,赶紧冲过去不得了”
“是啊,东面清军马上就要过来了,咱们耽搁不起啊。”
“大帅,你还犹豫啥”
白彦虎冷冷地看了大家一眼:“我是歇息一会儿,亲自出马冲锋”
“啊”
既然看出敌人即将失败,白彦虎再也忍耐不住,亲自带领三百骑兵,向着部队追赶,他的主帅旗帜,猎猎飘逸,神气活现。
受伤的左臂,隐隐作痛,被尖锐的弹片切割了一块肉的右小腿,还包扎着白布,白彦虎一夹马刺,果断怒喝一声,绝尘而去,后面,三百骑兵紧紧跟随。
回军吹响了总攻的军号,还有数百面锣鼓也一起敲打,沉闷的铜皮鼓,将整个大地都震撼共鸣得好象颤抖起来了。
回军勇敢,华夏军也相当勇敢,在村外的阵地上反复冲杀,鲜血浸染了湿润的泥土,茂密的野草,因为战乱缺少了农人的侍弄而茂盛如林,这给了回军潜伏前进的余地。
一波波的回军攻击,终于将华夏军压向了村内,圆环形的阵势已经收缩成为一个点儿。
回军战士奋勇地砍杀着落单的华夏军士兵,尽管后者非常英勇,也往往能够将回军砍倒几个,可是,回军的人潮决定了一切,纷乱的军刀瞬间就将华夏军单个士兵淹没。
单兵的冷兵器战斗素养,华夏军远远低于回军。华夏军士兵一旦落单,就成为必死之局。
反正,这是一场血战,华夏军为了诱惑敌军上钩,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仅仅在战斗的一个小时里,就损失两千三百余人,几近总数的五分之一。
终于,回军发动了全面冲锋,完全是乱冲,没有最初的谨慎章法,不再是部分的人海战术,而是全部的人海,一骨脑儿地蔓延过来。
几股回军,甚至渗透到了村内,才被华夏军战士死死抵抗击毙的。
这天的中午九时,天色阴沉,浓郁的积雨云堆积在东南的天空,好象随时随地都能压过来,暴雨倾盆。
这一现象,是罗阳焦急的,既要回军进入火炮的射程,最大限度杀伤,又不能让大雨降下来,这种以明火药点燃发射的飞雷炮,一旦遭遇大雨,全泡汤了。
罗阳骑马正在村外侦察,差一点儿被一群回军偷袭包围。
岌岌可危的时候,罗阳看到了回军的大队,全部压上来的好现象。
其实白彦虎也讨厌下雨,如果下了雨,回军再勇,冲锋起来被烂泥纠缠,威力会大打折扣。
华夏军的炮火在最关键的时刻爆响了。
第一百三十八章大捷之憾
上百门飞雷炮,将近在咫尺的回军人群,打得七零八落,死伤一片。
白彦虎是幸运的,他被炮弹的气ng掀翻,掉到了马下,却因为其他回军士兵的躯体铺垫,没有任何伤害,即使那匹神骏飞驰而过,将许多回军士兵踩成了稀烂。
仅仅是炮火的覆盖和轰击,就让整个回军的大部队,彻底瓦解。持续不断的轰击中,回军队伍大乱,迅速失去了建制和指挥,疯狂地倒退,朝着原阵地逃去。
华夏军的派兵继续射击,能够有机会发出四轮轰击,先是轰击五十米以内的敌人,接着是百十米左右,再是二百米左右,因为回军的迟疑和混乱,给装药布置相当急人的飞雷炮以宝贵的机会。
包围了全村的回军人群,一窝窝被炸死炸伤,一颗炮弹下来,死伤的就是一大片,五六十人,百八十人,每一轮轰击以后,大片的回军地毯阵势就被彻底地切割完毕。
华夏军立刻发动了攻势,除了炮兵以外,全军都朝着敌人猛追。
因为要诱敌,华夏军士兵克制自己,不使用任何新式武器,包括每一个士兵都配备的点燃型手榴弹。完全以冷兵器战斗,这让每一个战士都大为光火,憋了一肚子的气,现在,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发泄一番了。
大量的回军尸体和伤兵,铺盖了阵地,成为华夏军前进的障碍,也使回军的败兵,有了较多的逃窜机会。否则,回军将更惨。
剩余的事情,就是一面倒的追逐了。回军拼命逃跑,华夏军死死追逐,并且以娴熟的政策规定来攻心,使较多绝望的,奔驰无力的回军丧失了斗志勇气,沮丧投降。
不多,顽抗的回军还是多数,虽然一面跑一面回身以刀抵抗,其实说白了就是逃跑而已,但是,投降的,直接扔了武器的人实在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