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地分五类(1 / 2)

大河并不是一个源头发源出来的,即使是官方承认的正源也有两个,而在两个之外,还有更多的源头,这些源头有些会在枯水季的时候干涸,而在涨水季的时候溢满清水,于是这些水流都汇入到星宿川,星宿川在大洪水肆虐的年代,就成为了星宿海,在夜幕星辰降临的时候,在高原上,映照着另外一片绚烂星空。

就像是西荒的人们也不知道西海在哪里,因为越是向西,就越能见到更多的“海”,它们都很大,所以即使是古老时代的人们,也只会思考着,或许这些“海”,在更久远的时代之前,它们是相连的一大片。

这种想法,并非没有根据。

“大地的表面,简称为地表,气从地表消散,云在天的末端收敛,湖泊的水开始波动,树木的叶子也开始落下,这些常见的现象,一切的发源,都在于大地的表面。”

“地下有水,有湖,甚至有海,这些不在世人眼中所看到的江河湖海,作为天地之间雨水以及洪水的来源之一而沉默的存在着。”

“我知道,过去的时候,共工治理济水,撞断了先槛大逢山,但是既然先槛大逢山拦在济水上,和砥柱山一样,又没有如大河一般保持着一个缺口,那么济水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充沛的流量?”

当然不是开了无线网卡

“是因为济水还有一条,出自于地下。”

古人曾说过“济水伏流地中”,南济水在流出原阳时,会三次潜入地下,又三次钻出来,从山东定陶的地区冒头,和北济水相汇于巨野泽。

它的源头是王屋山,水脉兄弟则是鸿超的老家“沇水”。

一明一暗,和洛水一样有两条,只是南北洛水都是明着出现的。

妘载说到这里,那些大臣们心思各异,而台骀的眼睛却开始放出一种光彩,他向彭祖点了点头,表示妘载说的是真的。

不仅仅是台骀知道,后来的时代中,大禹行到一座山,伯益把这座山的一切命名,夷坚则把这一切都记录写下,他们在山海经的山经中所写下的古老记述,无比的严谨,而不像是海经和大荒经一样充满神话色彩。

其中就说过,哪条水出于哪座山,又从哪来,注入到哪里去,甚至有些山连高多少都会标注出来,这就是《五藏山经》。

譬如东山系中的“跂踵之山”,顺着水流南行五百里,有一片流沙区域,顺着流沙继续走五百里,就到了跂踵之山,它“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

意思是有山体占地二百里,没有什么草木,山中有很多蛇,山中唯一的矿石是玉,有一片水潭,方圆四十里内都在喷涌泉水,名称是深泽。

后面一段就是记录山中有什么生物,是十分严谨的地理著作,五藏山经完全区别于海经与大荒经。

看到台骀肯定的眼神,彭祖心里也开始狐疑,他对于治水的东西了解不多,所以一直没有吭声,周围的那些大臣大部分也是,虽然心中有质疑,但是妘载讲课很快,故而他们也就没有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