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1 / 2)

刘玄正要张嘴推辞,突然瞥见一旁的刘志仁脸色也变了,于是笑嘻嘻地改口道:“感谢李小郎君的信任,好吧,我五天后给你交工”

第二天,果然有很多人来到李陶指定的那片芦草地,开始修建茅草屋了。

刘玄将刘志仁悄悄拉到一旁:“志仁,怎么样”

“爹,匠人是请来了,可是您知道连工带料咱花了多少钱吗”刘志仁满脸的不乐意。

“多少”

“三十五贯”

“啊这么多看来我说的这五贯钱也太不靠谱了”刘玄自嘲地拍拍脑袋。

“其实,五贯钱也可以修好,只是太简陋了”

“那不成,李小郎君说了,要比一般的茅草屋稍微好些”

五天之后,茅草屋竣工了。根据李陶的图纸,九间茅草屋错落有致,四周还用木栅栏围着,门口的木门前挂着两个红灯笼。

李陶看着自己的计划成为了现实,心中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他转身看向刘玄:“刘老夫子,辛苦您了,李陶感谢您”说罢李陶向刘玄深深一躬。

“啊,李小郎君,使不得,这是我该做的”刘玄赶紧扶了一把李陶,他的脸上都笑开了花,似乎李陶的夸赞让他很是受用。

一旁的刘志仁不由苦笑:敢情我掏了钱,雇了匠人,亲自监工修成了这些茅屋,如今居然没我什么事了。不过,能让父亲开心,他也懒得计较这些了。

“李小郎君,既然是开饭庄为何不盖砖瓦房,实在不行修成木屋也好,为何偏偏要盖茅草屋”刘玄不解地问道。

“爹,肯定是因为砖瓦房太贵的缘故,茅草屋可就要省钱多了”刘志仁在一旁搭话道。

“非也,非也没这么简单,李小郎君肯定有他的想法”刘玄摇头道。

“哈哈,知我者刘老夫子也”李陶向刘玄伸出了大拇指。

刘玄很得意地捋着胡须,等待着李陶的下文。

“刘老夫子,您说我们开这饭庄是为了什么”李陶笑呵呵地问道。

“自然是为了挣钱”

“那您说是城里人钱多还是乡下人钱多”

“自然是城里人钱多”

“这就对了,我盖这茅屋自然是为了赚城里人的钱了。”

“这茅屋和城里人有何关系”刘志仁让李陶搞迷糊了。

“要是盖砖瓦房,我们的饭庄再好也赶不上城里的。有钱人天天住在砖瓦房里,早就腻了,故而并不稀罕。可茅屋就不一样了,在城里人眼中是稀罕物,物以稀为贵,是稀罕物就会图个新鲜,明白吗”

“好像有些明白了”刘志仁举一反三道:“就好比一个人天天吃大鱼大肉吃腻了,就想吃些山珍野菜”

“是这么个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李陶接着补充道。

“什么,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那什么是最主要的”刘玄也觉得有些不解了。

“你们恐怕不了解有钱人,那些腰缠万贯老爷们,内心希望能拥有一片世外桃源,住在田园式的人间乐园里,是他们梦想的生活。所以,我们的饭庄必须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可以让有钱人远离嘈杂,体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舍得到我们这里花钱,明白吗”

刘玄和刘志仁彻底无语了。

“刘老夫子,刘郎君,我今天犒劳犒劳你们”李陶难得大方一次。

李陶带着刘玄和刘志仁登上发鸠山,采摘了香菇、竹荪、平菇、口蘑、松子、栗子、香榧、银杏、核桃、竹笋等山货。回家后,李陶吩咐二人将这些山货洗净,然后让阿娘烧了一大锅开水。

李陶将这些山货合理搭配放入滚开的锅中,回头道:“这火候的控制是有讲究的,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长之一分则太软,短之一分则太硬。”

“刘郎君,可以出锅了”李陶一声令下。

刘志仁一笊篱将锅中烫好的食材捞起,放入早已准备好的盆中。只见这些山珍冒着热气,色泽鲜艳,嫩如肉泥,汤味浑香。

“刘老夫子,您把它们均匀分成两盘”李陶吩咐。

刘玄依言做好。

李陶在其中一盘里撒上一些盐、黄瓜丝儿、翠绿的香菜叶、稀稀的芝麻酱,均匀搅拌开来,顿时香气四溢,让人食指大动。

然后李陶又让阿娘用大勺炝锅,加酱油、葱花、蒜末、姜末,用面酱将调料熬成似稠未稠的汁儿,浇在另一盘中。

刘玄和刘志仁的嘴里浸出大量的口水,腮骨的耳朵底下发生一阵疼痛的收缩。

仅仅这一次,李陶就用珍馐美味征服了刘玄父子的胃。他们实在想不通:这些在发鸠山上俯拾皆是的东西,怎么一经过李陶的手,就变成了百年难尝的美味了。让他们更想不通的是:从没做过饭的李陶怎么会有如此神来之笔,难道真如他自己所说的是无师自通。

不过有一点他们是毋庸置疑的:以李陶的手艺,开此饭庄必定可以赚钱

吃过美食之后,刘玄和刘志仁惬意地抚着肚皮。

李陶看着二人,说了一句破坏心情的话:“既然吃饱了那就开始干活吧”

刘玄和刘志仁两人笑容凝固在了脸上,看来真应了那句话:吃别人的嘴短。

刘玄弱弱地问道:“李小郎君,我们要干什么活”

“放心,我为你们安排的都专门量身定做的活计,容易得很。”李陶笑嘻嘻道。

“刘老夫子,您跟我来”

刘玄和刘志仁跟着李陶来到刚刚盖好的茅屋大门前。

第七十九章秋风破

李陶对刘玄道:“刘老夫子,既然饭庄盖好了当然不能没有名字我给咱的饭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您是私塾先生,正好用您的墨宝给饭庄题个名,如何”

“那敢情好李小郎君,不知你为饭庄起了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刘玄好奇地问道。

“秋风破”李陶朗声道。

刘玄疑惑道:“此名可有出处”

“当然有了,这是杜”说到这里,李陶突然打住了,似乎诗圣杜甫此时还未出生。

“一位不知名的老丈曾经作过一首诗,名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觉得颇有韵味,便以秋风破为名了”

“李小郎君,可否诵来一听”刘玄来了兴趣。

“自然可以刘老夫子,您听好了”李陶清了清嗓子,朗声诵道:“八月秋高风怒,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gu90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确大气,的确有意境只是这样的诗真是无名之人所做吗”刘玄非常郁闷地问道。